一直被嘲笑反應遲鈍的合資車企,這回好像真的覺醒了。
前段時間的北京車展上,大眾旗下多款新車亮相,作為南北大眾的拳頭產品的途觀和邁騰,都推出了全新換代的產品。相比起過去大眾老氣橫秋的內飾,功能單一的車機,兩款新車都出人意料搭載了三塊大屏,并且使用了算力遠超此前的8155芯片,還采用了中國大疆的智能駕駛方案。
與此同時,日系也曝出驚天大瓜,豐田全球車型智能駕駛方案將采用三方聯合方案模式,由中國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以及大家熟知的華為,分別提供軟件和硬件方案,豐田進行深度整合。
作為德日合資陣營的代表品牌,大眾和豐田的選擇,可以說是大大縮小了合資車和國產車在智能化上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抹消了自主品牌優勢,也象征著合資品牌終于下了決心,放下了自己的偏見和固執,開始模仿自主品牌的長處。
這種情況,其實很早之前車圈大佬就有過預言。沃爾沃的高管就曾經放話說“新勢力會的,我們3年就學會了;我們會的,新勢力10年都學不會”。廣汽集團原副董事長也說:“一旦這些傳統企業轉過來了,會是非常恐怖的。”只不過多數人沉浸在網上那種,合資車馬上要完蛋,自主品牌很快就要一統江湖的氛圍里,沒有看見這種聲音罷了。
為什么合資品牌敢說自己學得快呢?因為他們根本不需要從頭研發技術,可以直接吃果實。大家要明白,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并不僅僅包含車企,還有如寧德時代、Momenta、華為這樣的供應商,還有諸多的互聯網企業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只要對方愿意為技術付費,他們就沒理由拒絕合資品牌遞過來的橄欖枝。自主品牌之間也并非鐵板一塊,如果合資品牌希望通過聯姻壯大勢力,他們當然樂于接受,就像大眾已經宣布跟小鵬戰略合作,馬自達也依托長安的平臺出了新車。
簡而言之,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技術、經驗,現在對合資車也是大門敞開狀態。
那合資車企有什么優勢是自主品牌難以復刻的呢?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品牌積淀,這些合資車企在過去百年間不斷積攢知名度,也開發了很多傳承至今的經典車系,后來者無論如何都沒法在短短幾年間追趕上。就比方說,在年輕人眼里,蔚來、理想、小鵬是很有實力的企業,但是你找父母輩一問,他們可能會誤以為是什么小作坊,然后轉頭問你,同樣的錢,為什么不買BBA,為什么不買德國大眾和日本兩田?
另一張關鍵牌則是家底。中國車企中,2023年經營質量最好是比亞迪,凈利潤為300.41億元人民幣,在全球車企中也只能排第15名,還有許多新勢力常年虧損,嚴重依賴融資來維持運轉。不管是德系還是日系,又或者是已經遭到邊緣化的韓系,在海外都還是活得好好的,像現代起亞,中國所有上市車企的利潤總和也才相當于它的8成。即便在中國市場銷量滑坡,也不至于動搖它們的根基,反過來說,合資品牌甚至能用海外的龐大利潤反哺國內市場,通過價格戰擊潰自主品牌。
其實近兩年的實踐已經證明了,這兩張牌同時打出來,消費者就會馬上忘了車子本身的技術是否先進。典型的例子就是寶馬i3,這個極其敷衍的油改電產品,在上市之初可謂受盡了嘲諷,地板隆起還在,前機艙異常凌亂,續航和加速毫無優勢,車身因為強行塞進電池而比例失調……然后寶馬毫不在乎地把i3降價到了20萬出頭,結果月銷量輕松保持在3000臺以上,有些月份甚至沖到了5000以上,甚至有不少車評人都提車了,看來20萬買寶馬的誘惑還是難以抵擋。
這還是合資品牌直接在產品力上擺爛的結果,現在人家不擺了,認真學習新能源技術,認真搞智能化,把手里的牌全都打出來,結果會怎么樣呢?對于自主品牌而言,競爭壓力顯然會大幅增加。
但這也不意味著“必輸”,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當一個國家的汽車行業崛起,參與到國際競爭,進行大規模整合就可以提高勝算。這里面包含產業鏈的上下游整合,讓供應商與車企形成攻守同盟,日本就是典型代表,豐田控制了變速箱巨頭愛信,以及電氣設備供應商電裝,其它國家與豐田競爭的車企,雖然可以從愛信獲得變速箱,但拿貨價往往要高于豐田,軟件調校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技術往往還落后一代,無形中削弱了競爭力。當年大眾集團就是因為愛信提供的6AT變速箱數量不足,導致了邁騰等大熱車型產能嚴重受限,最后忍無可忍,自己開發了雙離合變速箱。
如果我們的新能源技術領先到一定程度,也完全可以采用這種戰略,讓上下游合并,可以從中國汽車行業整體利益的角度,來考量與某個合資品牌合作是否劃算,如果威脅大,就予以打壓,只給過時的技術或者限制供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