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太老了,我家里衛生間墻上連一塊完整的瓷磚都沒有,要是能早點原拆原建該有多好。”上海普陀區甘泉三村的老居民王先生對第一財經表示。
今年9月,始建于上個世紀50年代的甘泉三村,終于迎來了好消息——小區900多戶居民開始對整體拆除重建項目進行簽約,這次重建不需要居民花錢,全部由市、區兩級財政承擔,居民還能獲得搬家補貼、租房過渡補貼,四年后就能住進新的電梯樓,這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但最終結果卻讓王先生等盼望舊改的居民“傻眼”了,11月14日該項目宣告停止,因項目需要產權戶簽約率達到100%才能通過,但經過兩個月時間,產權戶簽約率僅為71.98%,也就是說近三成產權戶不愿簽約改造。
出現類似情況的還不止甘泉三村,近期虹口區53街坊一期以及長寧區天山五村都宣告舊住房更新項目中止實施。近年來,“原拆原建”模式作為城市舊住房改造的方式之一,獲得了廣泛的贊譽,甚至有不少城市的居民愿意自掏腰包原拆原建。但面對財政出資的項目,為什么還會有部分居民拒絕“原拆原建”?記者對此進行了實地走訪。
700戶居民的“新房夢”暫時中止
11月20日,第一財經記者來到了原拆原建工作于近日被宣告停止的小區——普陀區甘泉三村一探究竟。
甘泉三村位于上海市中心區域,臨近內環,上海西站到上海火車站的一條鐵路線從附近經過。歷史資料顯示,這里最早建成的一批房源是1953年竣工的。
這些房子是標準的“老破小”,墻面早已斑駁,窗戶還是老式木質窗,層高也非常低,還能看到不少樓棟上有加建的鐵棚。整體來看,這里不僅居住條件差,也有安全風險。
幾乎每一個單元門前都貼上了“舊住房成套改造項目停止公告”,公告發布方是“上海西部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兩舊一村改造辦公室”。
公告中稱,甘泉三村舊住房成套改造項目于今年9月5日正式啟動簽約,但在經歷長達兩個月的簽約周期后,項目整體簽約率為83.56%,其中產權戶簽約率為71.89%,而按照相關要求,整體簽約率應達到98%,產權戶簽約率應達到100%后,項目才能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