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中關村論壇系列活動——科技創新中心與科研城市論壇在京舉行。論壇上發布的最新《自然》增刊“2024自然指數-科研城市”顯示,中國城市尤其是省會城市,已極大增強了作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研中心的地位。其中,北京仍然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科研城市,并且自2016年以來一直居于榜首。
該增刊通過聚焦全球主要城市及都市圈2023年在自然指數追蹤的期刊上的科研產出情況,探討了當前全球科學發展趨勢。統計顯示,2023年,全球十大科研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紐約都市圈、波士頓都市圈、南京、舊金山灣區、巴爾的摩-華盛頓、廣州、武漢和東京都市圈。與2022年相同,中國有5個城市躋身全球前十,其中上海在2023年超越紐約,由第三位躍居第二位,南京和武漢的排名也都上升了1位。按照自然指數主要指標之一的份額衡量,北京在2023年的科研產出較2022年增長了近9%。
值得關注的是,在自然指數2022年至2023年總體產出增長最快的城市中,中國城市也占據主導地位。增長最快的10個城市都來自中國,包括北京、武漢、杭州、南京、上海、長沙、廣州、青島、合肥和成都,其中7個城市均為省會城市,跑出了創新“加速度”。
同時,中國城市在自然指數追蹤的大多數學科領域,都保持甚至擴大了領先地位。中國有8個城市躋身化學領域十強城市;各有6個城市躋身物理科學十強城市和地球與環境科學十強城市。北京在所有這些學科領域都位居榜首,但其他省會城市也強化了競爭力,如南京在化學領域位居第三;在物理科學領域首次超越波士頓和紐約,躍升至第三位;過去4年還在地球與環境科學領域一直保持第二位。
在生物科學領域,美國一直保持領先地位,紐約和波士頓繼續占據榜首位置。但2023年的排名發生了重要變化——北京在該學科領域強勁增長,升至第三位。
“在北京不斷擴大其科研城市榜首優勢之際,2023年一個令人關注的進展是中國省會城市的崛起——從西部的成都,到東部的合肥。這些在西方不為人熟知的城市,如今已躋身自然科學三十強城市之列,與歐洲和北美的老牌科研中心比肩而立。即使在健康科學領域,仍落后于西方的中國城市也取得了明顯進步。”自然指數主編Simon Baker說。
據悉,自然指數由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自然科研智訊編制,是一個包括了作者單位信息和機構間關系的公開數據庫,追蹤了各機構對145種高質量自然科學和健康科學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的貢獻情況。這些期刊均由獨立的科研人員小組依據期刊聲譽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