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新疆科技創新大會上,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彭蘇萍團隊牽頭組建,依托新疆工程學院等高校建設的首個新疆實驗室——天山實驗室揭牌成立。
據了解,天山實驗室立足新疆煤炭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針對新疆煤炭工業發展中面臨的重大科技問題,圍繞煤炭安全智能開采、煤炭清潔高效加工與利用、煤礦區水資源保護與生態修復、煤炭與可再生能源融合、煤層氣資源勘探與高效開發等方面開展研究。目前,天山實驗室有6位煤炭領域的院士加入。
彭蘇萍院士認為,努力攻克新疆煤炭產業鏈發展中的卡脖子技術難題,把天山實驗室打造成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煤炭科學技術平臺,是新疆煤炭產業邁向規模、安全、智能、高效、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
彭蘇萍院士表示,要把煤炭的高效安全綠色智能開采技術,在新疆進一步充分發揮出來,要打造千萬噸以上的井工煤礦現代化的開采技術與裝備成套系列,在露天煤礦打造5000萬噸到1億噸的高效、安全、綠色開采的相關技術裝備。為此,他建議,一是結合新疆煤炭賦存特點,通過攻克煤炭開發關鍵技術與裝備,開展新疆超大型煤礦現代化智能開采技術關鍵技術與成套裝備研發,使新疆煤炭生產技術躍上國際先進水平;二是探索開發針對新疆煤質特性的煤制氣、煤制油和煤制化學品的關鍵技術與裝備及其工程化應用,形成新疆煤化工能源利用與資源轉化優勢;三是針對大規模煤炭轉化與利用導致的二氧化碳急劇排放和環境問題,開展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協同咸水開采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推動新疆煤炭、煤化工產業集群健康、綠色、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