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產業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重大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催生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來網絡、生物技術等一批具有戰略性、引領性和顛覆性的未來產業。未來產業正在重塑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格局,誰掌握了未來產業,誰就掌握了未來發展的主導權。各國紛紛加緊布局,搶占未來產業的科技制高點和產業制高點,以贏得新一輪國際競爭的主動權。
未來產業的概念與特征
未來產業是指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征:一是技術突破快,創新活力旺盛;二是應用場景廣闊,帶動能力強大;三是發展潛力巨大,有望成為支柱性產業;四是不確定性較大,存在較高風險。
未來產業的發展主要依托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新生物技術等一批顛覆性技術的突破,通過融合交叉催生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形成新的增長點和發展動能。目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來網絡、生物制造、空天科技、海洋科技等被認為是代表性的未來產業方向。
全球主要國家的未來產業布局
為贏得未來產業發展先機,搶占全球科技產業競爭制高點,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紛紛加強了對未來產業的謀劃布局。美國、歐盟、日本、英國等發達經濟體都高度重視未來產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戰略規劃、法規法案、投資計劃和政策措施,集中力量推進未來產業關鍵領域的創新突破。
美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進制造、生物技術等未來產業,通過《美國就業計劃》《無盡前沿法案》等撥款數千億美元支持相關領域研發和產業化。歐盟委員會發布多項政策文件,重點發展自動駕駛汽車、氫技術、智能健康、工業互聯網等領域。日本圍繞"社會5.0"愿景,大力推進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未來產業布局。英國發布《科學技術框架》,確定人工智能、工程生物學、未來通信等為重點發展方向。
我國未來產業發展現狀、機遇與挑戰
我國高度重視未來產業發展,將其作為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開辟新賽道的戰略舉措。《"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布局未來產業,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
我國發展未來產業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一是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已孕育出一批重要成果,為產業化奠定基礎;二是具有良好的制造業基礎和未來產業應用場景;三是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和人力資源優勢;四是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經驗。
我國未來產業發展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和短板。一是在核心技術、裝備、原材料等產業基礎能力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明顯;二是缺乏系統性的未來產業科技發展戰略布局;三是創新生態有待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技術標準、監管體系等不健全;四是人才短缺問題較為突出。
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對策建議
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是我國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舉措,是培育新動能、新優勢,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為此,我們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完善政策體系,優化發展環境。
加強未來產業科技發展的宏觀布局。要制定性戰略規劃,系統搭建未來產業科技發展框架;推動國際未來產業科技合作,主動識別發展趨勢,開辟新賽道;聚焦智能化、低碳化等發展方向,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強化創新建設,健全未來產業科技研發平臺。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發機構;推動創新協同發展,構建央地協同、部門協同、組織協同的發展機制。
加大對未來產業關鍵技術的研發投入和布局力度。要圍繞"卡脖子"問題,系統部署一批戰略性、儲備性技術研發項目;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確保關鍵核心技術的供給安全。
第四,優化未來產業的空間布局。結合區域科技與產業基礎,合理布局未來產業發展的空間格局;探索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打造創新高地。
第五,加強未來產業轉化孵化。探索"政府引導+園區集聚+企業唱戲"模式,構建全鏈條轉化孵化服務體系;鼓勵現有龍頭企業布局前沿領域,培育一批未來產業龍頭企業。
第六,豐富未來產業的應用場景。充分利用數字政府、數字社會等公共應用場景,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試驗田;鼓勵企業拓展行業應用領域,構建多維度、可持的場景體系。
第七,強化與未來產業相適應的要素供給。加大關鍵要素投入,強化金融、人才等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壯大創新,完善優惠政策,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