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稱,援引東風日產內部人士消息,英菲尼迪將退出中國市場,東風日產將不再生產該品牌車型。未來想要買英菲尼迪品牌的車型,只能買進口車。此外,東風日產內部已經開啟人事重組,原英菲尼迪中方負責人已調任啟辰事業部,相關員工正在考慮內部轉崗或離職跳槽。
英菲尼迪在華處境不容樂觀
英菲尼迪是日產旗下的豪華汽車品牌,今年是品牌成立35周年。2004年,英菲尼迪以進口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2007年,英菲尼迪正式進入中國市場,憑借大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與眾不同的外觀設計和運動特質,贏得了國內不少消費者的認可。2012年,英菲尼迪更是將全球總部搬到了中國香港,這是全球第一個把總部設在中國的豪華汽車品牌。不過,2020年,英菲尼迪已將總部撤離香港,回到日本本土了,東風英菲尼迪降級為東風日產旗下的事業部。
英菲尼迪在中國的這些年,曾經也有過高光時刻。2013年,英菲尼迪贊助了熱門綜藝《爸爸去哪兒》,讓其在國內的認知度有了空前的提升。2014年,英菲尼迪與東風合資,成立合資品牌東風英菲尼迪,開啟了國產之路。在此期間,英菲尼迪在華銷量不斷走高,2017年達到年銷量最高峰48408輛,這樣的成績對于一個小眾豪華品牌來說,已經很了不起了。
今年,英菲尼迪前10月國內累計銷量不足2000輛,在華處境不容樂觀。
英菲尼迪官方已辟謠
英菲尼迪將退出中國市場,這無疑是一個重磅新聞。面對這樣的傳言,英菲尼迪品牌相關人員回復南都灣財社記者:此消息不實,為網上自媒體捕風捉影的假新聞,對品牌造成了較嚴重的負面影響,品牌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力。英菲尼迪還重申,將堅定不移實施深耕中國的戰略,為用戶提供優質出行體驗。
從英菲尼迪官方透露的信息來看,始終都是“堅定不移地深耕中國市場”,從來沒有表示過要離開中國市場。誠然,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單一市場,如果不是被迫無奈,絕大多數車企都不愿輕易放棄。
英菲尼迪被傳退出中國市場,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雖說這樣的傳言,聽似有理有據,但畢竟還未經官方證實,勢必會影響英菲尼迪在國內的發展。那么問題來了,如消息不實,傳播此信息的自媒體,需要承擔什么法律責任呢?
律馳駕道觀點
從法律角度來看,這一事件涉及名譽權侵權及其相應的法律責任。
一、名譽權侵權的法律定義
根據《民法典》規定,法人享有名譽權,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法人的名譽。英菲尼迪作為日產旗下的豪華汽車品牌,在中國擁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和消費者基礎,其品牌聲譽和商業信譽受法律保護。
二、名譽權侵權的法律責任
名譽權侵權通常會涉及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若侵權行為情節嚴重,也會面臨刑事責任的風險。根據《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屬于侵權行為,需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民事責任
停止侵害:傳播不實信息的自媒體應立即停止散布虛假消息。
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自媒體應采取措施消除已造成的不良影響,恢復英菲尼迪的品牌名譽。
賠禮道歉和賠償損失:如英菲尼迪因不實傳聞遭受經濟損失,自媒體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和賠禮道歉。
行政責任
若造謠行為擾亂了公共秩序或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公安機關可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對造謠者進行行政處罰,如罰款、拘留等。
三、自媒體的法律責任
自媒體在傳播信息時,應盡到合理的審核義務,確保信息來源可靠、內容真實。若自媒體明知是虛假信息而故意傳播,或者應當知道是虛假信息但因疏忽大意而傳播,同樣構成對英菲尼迪名譽權的侵害,需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在商業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企業名譽如同無形資產,法律應為其保駕護航。英菲尼迪此次辟謠事件提醒各方,無論是造謠者還是傳播者,都應敬畏法律,避免因不實信息引發法律糾紛與責任承擔。
關注律馳駕道,一路馳車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