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源遠流長的大江大河,已成為城市得天獨厚的文旅資源。長江、黃河、大運河,皆被列入國家實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國家文化公園,流經沿途眾多城市,成為帶動沿線城市文旅發展的線性文化遺產。
城市往往依水而建,因水而生。城市如何依據自身條件,更好地利用江河資源,打造文旅名片?江河如何通過聯動協同,串珠成線,帶動更多城市的文旅產業發展?
澎湃研究所研究員梳理出2023年四大門類江河文旅熱點事件24件,涉及城市23個,總結歸納年度江河文旅特點與趨勢,邀請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賀云翱分析現象背后的原因,展望2024中國江河文旅的發展。
2023城市運河文旅大事件
大運河
• 1月1日,北京、天津、河北省施行《關于京津冀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決定》,強化協同聯動。
• 3月15日,天津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元寶島)一期項目竣工,展示明清時期天津運河文化盛景。
• 4月8日,北京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正式開園。公園位于白浮泉遺址,是京杭大運河最北端的源頭。
• 7月18日,京杭運河杭州段二通道正式建成通航,標志著浙江杭州有了首個千噸級內河航道,大大提升杭州跨省內河航運功能。(詳見澎湃城市觀察《大運河杭州樣本:國家文化公園該“怎么用”》)
• 8月24日, 2023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在江蘇揚州舉辦,關注“運河城市遺產保護與綠色低碳發展”。
• 11月13日,2023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在北京舉辦,首次擴大“朋友圈”,邀請天津、河北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共建共享。
• 11月14日,2023世界運河古鎮合作機制會議在浙江嘉興舉行,倡導共同構建運河命運共同體。
• 12月27日,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正式開館,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三大文化建筑之一。
長江
• 4月22日,“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于湖北武漢啟動,聯動13省區市文旅部門,探訪各地長江文化代表性符號。
• 5月5日,文化和旅游部推出《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精品線路路書》,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11個省市。
• 5月26日,國家文物局于重慶召開長江三峽文物保護利用專題工作推進會,全面部署《三峽文物保護利用專項規劃》,統籌推進三峽文物保護利用。
• 11月24日,2023長江文化南京論壇在江蘇南京舉辦,形成《長江文化南京宣言》,倡導構建休戚與共的大河城市命運共同體。
• 11月27日,中國長江博物館項目選址確定為湖北武漢月亮灣城市陽臺,將被建設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標志性工程。
黃河
• 2月,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形象標志在河南洛陽二里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隋唐洛陽城正式亮相,是提升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形象辨識度的積極嘗試。
• 4月27日,經陜西渭南、韓城、延安、榆林的“陜西·沿黃觀光路黃河文化探源之旅”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 6月29日,河南發布“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千里黃河研習之旅”,涉及三門峽、洛陽、濟源、焦作、鄭州、新鄉、開封、濮陽8個市。
• 9月13日,“黃河流域九省(區)非遺大集”于甘肅蘭州舉辦,全面呈現黃河流域九省(區)近年非遺保護的成果。
• 11月29日,位于陜西榆林的石峁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要遺址、黃河文明重要標識。
• 12月,以河南鄭州、開封、洛陽為“一核”的《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南段)建設保護規劃》出臺,致力建設鄭汴洛黃河文化國際旅游目的地。
• 12月,總長約130公里的山東德州黃河、大運河“兩河牽手”連通廊道建成,通過水文旅融合打造“兩河文化”展示地。
其他江河
• 2月,浙江杭州打響“三江兩岸”國際品牌(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打造世界一流濱水旅游目的地。
• 8月3日,北京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入選首批文旅部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
• 8月,天津大爺海河跳水走紅,網友戲稱獅子林橋為“8A級”景區。
• 9月,2023上海賽艇公開賽于上海蘇州河上開幕。10月“半馬蘇河”文化旅游節收官。上海“一江一河”蘇州河文旅能級持續提升。
2023:以水為媒,人與城市更親近
澎湃研究所研究員通過事件梳理發現,中國2023年江河文旅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已較完善,城際、省際區域協同已較成熟。今年多個城市的重點運河文旅項目建成投用。不少運河城市通過舉辦會議、展覽、規劃跨區域文旅路線等方式,強化與其他運河省市,乃至國際間的交流、協作。
第二,長江中上游城市對長江文旅資源的挖掘開發值得關注。如重慶、宜昌、武漢等城市,在長江文旅規劃、項目建設、文化內涵挖掘、景區場館及配套設施建設上,都有較大投入。而安徽、江西等省的沿江城市在這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第三,如何利用黃河資源推進“考古+”“歷史+”旅游,成多數黃河沿線城市文旅發展重點。黃河主要流經中國中西部城市,黃河文化保護傳承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密切相關。西安、洛陽這類“古都”在黃河資源活化,帶動文旅發展方面表現亮眼,成為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熱點旅游城市。
第四,水上活動是寶貴的文旅資源,進一步促進“文體旅”融合。尤其自發生長的活動,例如天津大爺海河跳水成為2023互聯網爆款事件。另外,今年不少城市也舉辦了“文體旅”融合的水邊活動,如賽艇、競走、自行車賽、馬拉松賽等,帶動民眾廣泛參與,打造城市親水空間。
2024:江河文旅建設圍繞“城市經濟、民生發展與生態文明”展開
2023年,中國江河文旅發展呈現何種趨勢?有哪些城市的江河文旅值得關注?2024年,江河文旅又將如何高質量發展?我們邀請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賀云翱進行點評和展望。
澎湃新聞:您對2023年中國江河文旅總體印象是什么樣的?有哪些重要事件令您印象深刻?
賀云翱:江河文旅的發展以城市為中心,與三大國家文化公園的保護建設相吻合。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以河流為主導,包括大運河、長江、黃河,是一個綜合性的工程,包括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發展等。
第一,2023年許多城市都高度重視江河文旅,紛紛舉辦相關會議。2023年我參加了非常多的會議,在重慶、武漢、南京、揚州、南通等長江沿線城市,以及大運河沿線城市,如蘇州、常州、揚州、淮安等。文化類論壇活動對宣傳城市形象、鼓舞人心、凝聚共識、促進旅游、活躍社會均有正向作用,并且花費相對少,影響大。
第二,大運河和長江沿線的博物館建設較為火熱。現在游客都喜歡逛博物館,文旅界出現博物館熱,很能帶動當地旅游。比如,揚州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至少要提前一周才能訂到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2023年底正式開放。還有很多專題博物館在建,比如淮安的中國水工科技館。
長江沿線也有“博物館熱”現象。宜昌正在籌建湖北三峽移民博物館。武漢在籌建長江國家博物館,長江文明館也建在武漢。南京也在規劃建長江文化博物館。
第三,文旅融合也在推動江河文化“活起來”。我今年在大運河沿線、長江沿線考察,看到幾乎所有文化旅游的景點、歷史街區都非常熱鬧,各地都愛打大運河、長江的“文化牌”。擁有江河文化遺產的老鎮、景區,游客量都很可觀,文商旅融合成為一種趨勢。
澎湃新聞:在文旅融合做得不錯的大運河沿線、長江沿線城市中,您印象最深刻的城市是哪些?它們有哪些文旅融合產品?
賀云翱:我個人認為揚州、南通、南京、杭州、重慶、武漢等都做得比較突出。
揚州是大運河和長江十字交匯的城市,充分利用了江河交匯城市的條件。通過旅游產品的開發,比如唐代老城文化資源的開發,對大運河沿線老鎮如瓜州鎮以及高郵、寶應老鎮的開發,結合博物館建設,打出一個組合牌,把歷史遺產資源、城市文化資源、江河資源、文博場館、旅游景點組合在一起,帶動整體文旅產業發展。如今,揚州已成為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江河旅游中心城市。而它對岸的鎮江,跟揚州旅游相比便形成了一定反差,需要加大力度。
第二是南通。南通開展了一系列運河考古工作,在合理利用海上絲綢之路等考古遺產的同時,充分利用長江文化與名人資源。比如,南通利用如張謇、李漁、沙元炳等名人遺產展開文旅產業建設,不僅將遺產保護好,并建設文博場館展示,還屢屢舉辦研討活動,開展必要的推廣宣傳,打造文旅品牌。“江海文化”品牌有效推動了文旅事業發展。長江,把南通的影響力引向內地,海洋,則將其推向世界。
杭州與南京同屬一類,充分利用古都資源。南京利用六朝、明代作為都城時期的文化資源;而杭州作為南宋的都城,也打“宋韻”牌,將整個城市建設得美麗雅致。從長江來看,南京地處長江之濱,山水城林,氣勢雄壯,塑造出長江古都的城市旅游品牌。杭州則主打運河牌,大運河沿線的城市環境改善、遺產保護、場館建設、旅游配套設施等,都很出彩。
重慶做得也不錯。它在原有的長江文旅基礎上,開發建設新的旅游景區、場館。重慶還與湖北聯合打出三峽文旅牌。近年三峽相關旅游區建設、文物保護、老城老街的保護建設,都得到國家相關部委的支持。重慶三峽庫區原來不少文旅場館、配套設施相對陳舊,如今已做了不少改進,并大力提升數字化水平,完善旅游配套設施,開發考古遺產。2023年重慶長江文旅建設力度很大,2024年應該會有非常好的效果。
澎湃新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保護建設已較完善,哪些相關城市案例讓您印象深刻?同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保護建設不是“單打獨斗”,還需區域協同。有哪些區域協同的方式?
賀云翱:一是北京。2023年北京開發了運河水上旅游線,同時還建成開放了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白浮泉景區)。此外,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也正式開放。
河北滄州的運河保護建設也成效明顯。早些年滄州及河北大運河沿線有些河床基本干涸,2023年運河水系都貫通了。兩岸景觀包括歷史街區建筑、場館、公園綠地等也逐步被建設開發,有效服務于旅游業。
江蘇的“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很有價值。大運河江蘇段沿線城市如徐州、宿遷、淮安、揚州、蘇州、無錫、常州等地做得都很成功。它們深度發掘大運河沿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整合后引進到景區里,既保護傳承了非遺,也將非遺與大運河文旅結合起來。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保護建設的區域協同,主要有五種方式:
首先,組織專題會議,匯聚跨區域的專家學者、決策者的意見。
第二,通過聯合舉辦展覽尤其是專題展覽,薈萃各省市的運河文博資源,推動區域協同。
第三,景區中包容引進其他省份內容,例如江蘇的“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在揚州,非遺街區里不僅有揚州的非遺,也引進了大運河沿線其他省市的非遺項目。
第四,聯合推出旅游路線。例如江蘇很早就提出要沿著蘇州到徐州的運河沿線,打造世界級運河文化遺產旅游廊道。
另外,一些大型賽事活動也很有價值。比如沿著大運河舉行系列自行車賽、賽艇比賽等體育活動,也能形成跨區域的聯動。
澎湃新聞: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基本仍在規劃階段,但長江中上游城市發力更明顯。您如何看待長江中上游城市如重慶、宜昌、武漢等在長江文化保護傳承、長江文旅產業發展上的潛力?隨著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的建設,未來還會有哪些城市的長江文旅值得關注?
賀云翱:長江上中游地區,確實在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和長江文旅發展上,重視程度、建設力度、推進速度都令人矚目。重慶與武漢這兩座城市最為典型。
兩城一起提出的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得到了中央、國家部委支持。2023年5月,國家文物局在重慶召開長江三峽文物保護利用專題工作推進會。11月,長江三峽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推進會又于重慶召開。由國家部委直接到地方組織專題工作會,這在長江沿線較為罕見。
重慶和湖北將三峽庫區作為長江文旅發展的重點。三峽庫區流經的重慶區縣較多,包括江津、長壽、萬州、巫山、奉節等地區,奉節再向東便是湖北。重慶特別重視三峽庫區文旅的總體規劃、項目建設、文化內涵挖掘,對旅游景區、場館、配套設施的建設力度極大。
巴東、秭歸、宜昌等湖北城市地處長江上游,從國家到地方對長江文旅的支持力度都很大。我到宜昌參加長江文化促進會工作會議,三峽集團等機構主要領導都出席參與,聚集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長江文化資源開發成為湖北的得力措施。湖北武漢最近大力推進長江國家博物館籌建,也得益于地方黨委政府積極申報和高度重視。
長江下游,江蘇對長江文化也很重視。比如江蘇提出建設揚子江世界級城市休閑旅游帶與揚子江城市群,極有戰略價值。關鍵就在于如何將決策落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促進沿江城市包括長三角城市在江河文旅發展方面的協同。
澎湃新聞:黃河文化保護傳承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密切相關,黃河旅游如何與城市考古、文明探源更好地結合?有哪些城市做得較好?
賀云翱:河南、陜西都有相當豐富的黃河文旅資源,并主打文明探源牌。如河南的仰韶文化、陜西的石峁文化等考古遺址,都與黃河文明起源有密切關系。大量的考古遺址和遺產,利于當地考古遺址公園、考古博物館等實體場館的建設。
這兩個省份的黃河文旅場館資源也相當豐富,通過場館建設開發文化資源。在河南,有建設中的鄭州的黃河國家博物館、洛陽的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及博物館、漢魏洛陽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的安陽的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都成為相關城市的旅游熱點。在陜西,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漢長安城國家遺址公園、唐大明宮、大唐西市、唐長安城遺址及諸多文物景點、陜西博物院、考古博物館等。這些遺址和特色場館都與黃河文明息息相關,利用特色文化資源進行旅游開發是黃河文旅可持續發展的寶貴經驗。
兩省黃河文旅的另一大特點,是善于活化傳統文化,打造新的文旅品牌。如洛陽結合武則天文化,打造的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天堂·明堂景區,西安的大唐西市、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西安城墻景區,都是活化傳統文化,打造的人氣旅游景區典范。這些城市通過地下、地上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場館及旅游區的建設、線上傳播宣傳與文旅品牌塑造,形成系列文旅組合牌,在開發優質文旅資源的同時,也取得了黃河文化保護傳承的成果,更實現了文旅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效果。
澎湃新聞:天津大爺海河跳水城市成為2023互聯網爆款事件,自發生長的水上活動是寶貴的文旅資源。2023年,有哪些城市民間水上活動讓您印象深刻?市民如何更廣泛地參與到江河文旅中?
賀云翱:江河資源需要被更多地利用,舉行民眾文化活動。如2023年江蘇的大運河健步走活動(以下簡稱“走大運”),在常州啟動,蘇州、揚州、淮安等江蘇運河沿線城市都聯動開展。“走大運”在中國傳統語境里是幸運快樂的象征,更能吸引市民積極參與。
不少大運河沿線城市濱水公共空間的打造已頗具成效,適合更多文體旅融合活動的開展,吸引市民自發參與。例如,江蘇多城舉辦的2023年大運河自行車系列賽、揚州儀征“大運河文化帶”2023龍舟城市公開賽、杭州2023京杭大運河水上對抗賽,都是運河城市充分利用運河資源,推動文體旅融合發展的案例。
澎湃新聞:世界江河文明需要交流、對話、互鑒。從全球視野來看,中國2023年江河文旅與其他國家有哪些異同之處?中國處在什么樣的全球坐標上?
賀云翱:中外對江河資源開發利用的第一點共性,在于對江河線性廊道型空間價值的認識、規劃、建設。江河作為巨型文化廊道,穿越眾多省份、城市,形成共同的線性文化空間,便容易規劃和協同打造為大型的文旅體系,這是江河文旅的一大特色。
第二點共性,充分利用江河的交通之便,結合水上、岸線交通,形成多樣性聚合的大型活動空間。江河基本都貫穿城市文化發達之地,因此江河沿線也易形成城市帶、城鎮帶、文化帶,經濟帶及現代文旅發展帶。
但中外江河文旅發展也有不同之處。以歐洲為例,歐洲運河城市濱水空間的親水性明顯更強。在中國,不少運河河段被列為文物,對兩岸的開放建設嚴格限制,使得人與水之間的關系難以親近。我也在全國政協提過相關建議,有的運河河段不應一刀切,如果將運河兩岸變成空地、草坪,禁止必要的文旅設施建設,會阻斷市民與運河的有機聯系。
運河是活態的文明,在被列為文物之前,它本即沿岸居民賴以生存的運輸河道、生活空間,要謹防其“博物館化”。如何讓人民更加親近運河,讓運河文旅擁有更好的配套服務設施,需要城市管理者及相關部門進一步思考。
澎湃新聞:2024年,您對中國江河文旅發展趨勢有哪些預判?有什么期待?
賀云翱:大運河、長江、黃河都已成為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對象。2024年,中國江河文旅發展,首先要更好地落實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各項任務,把大運河文化、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
第二,除了保護,也要把江河文旅與經濟建設、民生發展結合起來,實現優秀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利用。
第三,把江河文旅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江河空間是極其寶貴的生態空間。我一直主張在大江大河沿線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文化生態旅游區。這既實現保護目的,促進文旅融合和民生改善,又實現生態文明的建設目標,并建立良好的現代化模式。
建設生態文明,并非不發展。保護文化遺產,也并非不發展。江河文旅可以有更好的發展方式,有更高質量的發展效果。具體建設過程中,有幾點需要注意:
首先,守正才能創新。大江大河的文化資源需要被研究好、發掘好,千萬不能胡亂編造。最怕的是不做好基礎研究、文化挖掘這些前期工作,直接上馬建設,建設的是假古董、假景區,熱鬧幾天就“涼了”。
其次,不能只喊口號,不做實體建設。江河文化的利用開發,相關場館建設、旅游景點景區產品建設、配套服務設施建設,都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做好宣傳工作。充分利用信息化條件,利用線下線上的有機結合,進行價值挖掘、故事傳播和品牌塑造。酒香也怕巷子深。上面每個環節都缺一不可。
設計 郁斐
2023年,澎湃研究所開啟全新欄目《澎湃城市觀察》,并于近日推出年度策劃《城市年鑒2023》。7位研究員主筆,總結2023,預見2024。7大領域,71座城市,我們這樣與2023年揮手告別。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大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