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產公布了其 2023 財年(2023 年 4 月 -2024 年 3 月)的業績,整體來看表現還是不錯的:2023 財年賣了 344.2 萬輛新車,同比增長 4.1%;收入達到 12.686 萬億(約 5827.8 億人民幣),同比增長 19.7%;經營利潤達到 5687 億日元(約 261.3 億人民幣),同比增長 51%,營業利潤率 4.5%(去年是 3.6%)。
不過仔細分析的話會發現日產在中國和其他市場是一個地獄一個天堂。
銷量:整體上漲 4.1%,中國市場大跌 24.1%
日產 2023 財年賣了 344.2 萬輛新車,同比增長了 4.1%,但其在 2022 財年的第一大市場——中國,在 2023 財年只賣了 79.4 萬輛,同比大跌 24.1%。
再來看其他市場,北美市場賣了 126.2 萬輛,同比大增 23.3%,現在北美超過中國成為日產第一大市場,中國市場跌的量北美給補回來了;日本本土賣了 48.3 萬輛,同比增長 6.5%;歐洲賣了 36.1 萬輛,同比增長 17.2%;其他地區賣了 54.1 萬輛,同比增長 14.2%。
也就是說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占比從 2022 財年的 31.6%急劇下滑到 2023 財年的 23.0%,目測這個比例還會繼續下滑,4 月份(也就是 2024 財年的第一個月)日產在中國賣了 5.2 萬輛新車,同比下滑 10%,那么日產為什么在國內賣不動了?
日產為什么在中國賣不動了?
首先來看看日產在中國歷年的銷量,從 2016 年到 2018 年一直是上漲的,其中 2018 年達到頂峰,賣了 156.3 萬新車,隨后開始一路下滑,到 2022 年開始陡然下滑到 104 萬臺,今年又暴跌至 79 萬臺。相比 2018 年的巔峰期,日產在中國的銷量已經跌了近一半。
造成日產在中國市場暴跌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肯定是 2021 年 7 月奇駿的那一次失敗的換代。
2020 年奇駿賣了 17.5 萬輛,月均銷量接近 1.5 萬輛。而在 2021 年 7 月新一代奇駿上市后,銷量便開始斷崖式下跌:2021 年奇駿在國內銷量僅 7.1 萬輛,同比下跌近六成,并且這里面還有 8 成左右是老奇駿貢獻的;2022 年奇駿的銷量更是只剩下 2.8 萬輛,為此日產不得不“復活”老奇駿,名為奇駿·榮耀。
在奇駿隕落以后,日產在中國基本只剩下軒逸這一款車了,2023 年軒逸在國內的銷量達到 37.6 萬輛,占日產在國內總銷量的 47.4%,要知道日產這 79 萬的銷量還包括啟辰、鄭州日產、英菲尼迪的。
而造成新奇駿銷量暴跌的原因也很簡單,發動機換了國人非常厭惡的三缸發動機,并且售價還是高高在上,根本沒有把中國消費者當回事。
這種不重視中國消費者的行為還有很多,比如國內的產品普遍比較老了,軒逸、天籟、逍客的更新換代都比海外慢,很多好的產品也沒有引進,比如 Pathfinder 幾年前就說要引進了,但一直沒有聲音,直到今年引進了特供的探陸車型,但顯然為時已晚了。
除此之外日產這些年的科技樹也點錯了,VC-Turbo 發動機太復雜成本太高,e-Power 無法上綠牌,在國內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面前毫無競爭力。
日產的未來會怎么樣?
對于 2024 財年,日產還是比較“普信”的,尤其是中國市場,日產預測 2024 財年中國市場的汽車銷量會賣 80 萬輛新車,同比增長 0.8%。
這就有點搞笑了,2024 財年的第一個月,也就是 4 月份,日產在中國賣了 5.2 萬輛新車,同比下滑 10%,照這個趨勢來看,日產今年在中國肯定是大跌的,保守估計日產 2024 財年在中國的銷量會跌破 60 萬輛。
再從長遠來看,個人預計日產在中國會“徹底消失”,目前日產沒有一款能打的新能源產品,隨著中國市場新能源車的滲透率超過 50%,日產的空間越來越小。
另外日產在短短 4、5 年時間里,銷量幾乎攔腰折斷,目前很多經銷商都撐不住了,不少已經退網或在退網的邊緣,隨著經銷商網絡的消失,日產在國內的銷量會螺旋式加速下滑。
再來看看日產對其他市場的預測,北美市場 2024 財年預計賣 143 萬輛,同比增長 13.3%,歐洲市場預計賣 38.5 萬輛,同比增長 6.5%,其他市場預計賣 58.5 萬輛,同比增長 8.2%。
目前日本、北美和歐洲自主品牌出海的還比較好,預計日產還能“比較滋潤”,但在東南亞、中東、南美等地區,自主品牌正在快速擴大份額,日產這個“其他”類別的銷量可能會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