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類所創造的最美妙、最高級、最復雜又最深刻的產物。”
實施城市更新,是城鎮化發展到相對成熟階段的更高層次的發展,也是提升城市品質的必由之路。對更新的認知水平和運維能力,決定了城市的演進方向。
城市更新:工業化與城鎮化浪潮下的城市發展轉型
作為文明時代到來的標志之一,城市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城市自誕生之日,就處于更新之中。
城市更新概念的正式提出,則要等到工業革命之后。當大多數人可以離開土地在城市生活,立法或政策層面推進的城市更新方接踵而至:1958年荷蘭首屆世界城市更新大會,將城市更新定義為“改善生活環境的城市建設活動”,《不列顛百科全書》將其解釋為“對錯綜復雜的城市問題進行糾正的全面計劃”。
過去的一百多年,人類的科技成果超過過去幾千年的總和,世界緊密聯系。城市在巨變的過程中,催生了一系列經典的更新案例:集裝箱技術誕生,讓大量的港口城市踏上“重生”之路;高架鐵路的退場,為曼哈頓中城騰挪出線型空中花園;曾引領人類步入工業時代的泰晤士河沿岸,廢棄多年的舊發電廠,與老倉庫、老碼頭一同向“文化會客廳”演進;曾經濃煙滾滾的德國煤礦區,被文化創意喚醒,完成從“高爐”到“高雅”的轉變。
實施城市更新,是提升城市品質的必由之路。
從全球城鎮化先發典型國家發展歷程看,城鎮化達到60%以后,城市陸續進入城鎮化中期向后期的過渡期、轉型期、變革期,轉入規模化的城市更新。
1930年,英國政府頒布了《格林伍德住宅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概念來描述城市貧民窟和頹敗區域的住宅改造行動;1969年,日本出臺《都市再開發法》,成立了全國再開發協會,旨在合理利用城市土地,更新城市功能。
2021年,中國城市化率達到64.72%,城市更新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上升為國家戰略。
城市更新: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空間結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我國已經從以農業人口為主轉變為以城市人口為主,城市發展也已經進入到提質增效的重要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楊保軍表示,復雜、包容、生長、多樣是城市的天性,城市空間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在物質空間上的集中反映,城市更新要堅持系統觀念。他同時指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總體目標,即建設宜居城市、綠色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不斷提升城市人居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和城市競爭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
2021年,就在“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當年,多個地方政府出臺了城市更新的條例、計劃:8月,上海舉行的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明確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公眾參與機制,依法保障公眾在城市更新活動中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8月,北京市委辦公廳、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北京城市更新要緊扣新版總規和發展實際,聚焦城市建成區存量空間資源提質增效,不搞大拆大建,推動六類城市更新項目的發展,建立起良性的城市自我更新機制。
自2021年以來,城市更新已連續三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各地因地制宜進行城市更新理念、政策、機制、路徑、方法的不斷創新。如改變傳統的城市設計管理模式的“總設計師制”,已在廣州、深圳等城市的部分項目踐行,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建國表示,好的規劃設計不但要關注目標和理念,而且要在具體空間形態上體現出來,需要有與之相應的具體執行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建民表示,總設計師的動態協同,可以更精準、更高效地應對多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對多專業交錯時面臨的復雜問題做到防患于未然。
隨著城市更新價值理念和操作模式不斷迭代升級,近年來,各地涌現出具有示范意義的城市更新案例。如:
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以歷史文化保護為前提,以“小尺度、漸進式、管得住、用得活”為基本理念的“南京老城南小西湖街區保護與再生實踐”。該項目在南京市、秦淮區政府主導和推動下,由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韓冬青教授團隊規劃設計、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實施,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工作模式。綜合實現小西湖街區整體保護、設施改造、活力激發、持續更新的多元目標,被媒體稱為“南京老城的夢想改造家”。
秉承文化保護傳承與高質量發展理念的景德鎮陶溪川文創產業園,創造性地為園區建立了集物理空間、城市功能、社會人群、產業經濟于一體的整體城市設計框架,開放性地吸納多元主體參與設計、與園區動態生長。該項目引領了老舊廠房保護與精細化綠色更新,真正實現了歷史文化記憶融入當代城市生活,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認為此次更新使景德鎮再次成為世界陶瓷藝術行業的焦點,是國內老舊廠區城市更新的創舉。
城市更新的上海方案: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23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14年前,上海世博會提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相比,城市總是處在一種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態,因此要調整、改造、完善。更新,是城市全生命周期的永恒主題。作為國內第一個針對近代建筑建立保護機制的城市、國內第一個將歷史建筑保護上升到地方立法層面的城市、國內第一個提出成片保護概念的城市,上海在更新的理念、制度、方法等方面始終走在前列,從生態、發展、民生等多重維度推進城市更新。
生態: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
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認為,“一江一河”是上海的福氣和緣分,也是國內外許多城市沒有的天賦空間。
2019年1月,上海市政府印發《關于提升黃浦江、蘇州河沿岸地區規劃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正式提出“一江一河”特定概念,將黃浦江與蘇州河作為整體謀劃發展;2019年7月,成立上海市“一江一河”工作領導小組;2020年底,繼黃浦江兩岸核心段45公里岸線于2017年底貫通開放后,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里岸線公共空間基本實現貫通開放,標志著作為民族工業流動史詩的黃浦江與蘇州河,完成從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的轉身。
蘇州河沿岸綠意融融,形成城市公共空間
在2022年世界城市日 “一江一河”建設發布會上,上海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一江一河”正在逐步成為連續貫通里程最長、城市更新區域最大、城市功能最為豐富的城市濱水區。
楊浦濱江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發地,“一江一河”則是上海城市更新生態性、人民性的表現。通過將黃浦江、蘇州河沿岸的公共空間開放出來,兩條水系組成的最大、最好的城市生態資源開放給所有市民,并通過垂江(河)發展,將城市中大量的生態空間、廣場空間、公共空間串聯成網絡,形成城市公共空間系統,讓老百姓在出了家門就有公園之外,還有更多容易到達的選擇。
楊浦濱江成為上海推進城市更新,優化城市空間的發力點之一
與此同時,見證了中國工業史上若干個“第一次”、擁有大量工業遺存的“一江一河”,伴隨外灘、北外灘、世博前灘等高端商務載體建設,完成了產業轉型與產業能級逐步提升,在對歷史文化遺產有效傳承的同時,加強岸線腹地聯動,通過人的聚集和生產經濟行為帶來的能量帶動腹地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發展,成為上海推進城市更新、優化城市空間的發力點。
民生:十五分鐘社區生活圈
一座繁華而龐大的城市,如何兼顧可達性與便利性?2014年,在首屆世界城市日論壇上,上海在全國率先提出了“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基本概念。2016年起,上海持續開展了以社區花園、繽紛社區為載體的社區微更新,以及“共享社區、創新園區、魅力風貌、休閑網絡”四大行動計劃。2019年起,為進一步加大行動的覆蓋面和力度,在全市選取了15個街鎮,開啟了全面提升城市品質的共建共治共享行動,整體推動了一批民生項目落地,形成了以長寧區新華路街道、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浦東新區惠南鎮海沈村等為代表的一批城鄉社區生活圈。
上生·新所變成上海全新網紅打卡點
2021年,第四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從氣勢磅礴的黃浦江邊來到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場地,以15分鐘社區生活圈為主題,將長寧區新華社區和普陀區曹楊社區共同作為主展區。這屆藝術季圍繞老舊小區更新、為老養老設施建設、兒童活動空間打造、就業學習空間挖掘、街區慢行和游憩空間打造等一系列實地項目,通過設計工作坊、藝術工作營、居民講堂等互動參與方式,將15分鐘社區生活圈構建過程搬到現場,全面推動社區“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的打造。
“對一個城市留下的深刻印象,是這個城市給你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務、文化設施,也包括這個城市從規劃到社區治理到基礎設施層面的服務。絕大部分的服務設施都在15分鐘內的這樣的一個距離內能夠解決,對低碳環保也是一個非常大的貢獻。相比其他城市,上海在這個方面先走了一步。”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學委會委員李翔寧表示,“15分鐘社區生活圈”體現了城市要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反映了上海的城市管理治理的決策者和實施者,更多地會考慮到解決普通的老百姓的民生的需求。
2022年,作為上海面向全國的“窗口、名片”,黃浦區提出了領跑全市的“10分鐘社區生活圈”理念。面臨著高密度人口基礎服務保障和更高品質生活打造的雙重挑戰,黃浦區創新性地以政企合作的機制與華建集團華東院建立了“1+10+10”的社區規劃師制度,為轄區10個街道編制統一的社區規劃藍圖,充分挖掘社區潛力空間,梳理可開發、可更新的空間資源,統籌布局各類建設項目,助力黃浦城區精細化治理和人民城市建設,為黃浦人打造高品質的幸福家園。
黃浦區提出了領跑全市的“10分鐘社區生活圈”理念
2023年12月,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召開上海“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溝通協調會,明確了下一步行動的各項工作目標和要求,將持續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優秀項目評選工作,加快擬定2024年“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方案,推進百樂坊、六藝亭建設,進一步健全形成一套可持續推進的長效機制,持續推動“15分鐘社區生活圈”十大專項行動向縱深邁進。
發展:創意創新驅動
2023年12月,澎湃新聞主辦的“共生•共享•共為-2023澎湃城市更新大會”在上海張園舉辦,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黨組書記張玉鑫張玉鑫在致辭中詳細解讀了上海城市更新的一些新思路:
第一就是突出總規統領一條主線。聚焦更新規劃,實現戰略謀劃、業態策劃、空間規劃、實施計劃“四化”聯動,推動“三師負責制”,長期以來,因為專業不同,大家各自為政。通過系統整合的方式,把規劃師、建筑師和后期的估價師全過程聯動,由原有的串聯改成并聯,破解系統性的難題。上海將推進“三師負責制”的創新試點。
第二是強化資源保障一盤棋。要統籌空間資源的總量、存量、增量、減量、質量“五量”調控,切實實現資源、資信、資產、資金“四資”貫通。在土地資源盤活方面,在自然資源部,包括國家部委方面的支持下,能做到“四資”貫通。
三是聚焦創新貫通一條路。突出城市更新的特點、理念、模式、路徑、政策,強化全周期貫通。要樹立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著眼于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路徑探索。目前上海針對城市更新的項目全周期貫通的流程已經明確,概括成5個階段、9個關鍵環節、13個規定動作。在推進這樣一個全流程里面,有這樣五個方面的新的路徑探索。就是前期要突出戰略的謀劃和策劃,城市更新項目的特點是小而碎,就項目談項目的模式是走不通的,必須由區委區政府在前期統籌,推進從建筑到街區到區域整體的更新。其次是空間規劃擴圍提級統籌,簡單地就一個地塊來給政策來講平衡,給容積率、各種高度政策都很難。第三,中期必須聚焦資源配置方式創新。資源配置就是由原有的大家習慣的收儲供的單一模式,要向多元組合資源包的形式來統籌。第四,要通過專業設計支撐賦能創新,依靠專業的力量打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第五,在后期要強化數字孿生賦能,特別依托數字三維的設計、數字資產的賦能、賦權實現全周期貫通的模式。要實現“三期”貫通的路徑,就是期房、期權,期指,否則綜合開發的成本是降不下來的。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多數中國城市的復雜程度,將越來越不容易在世界上找到對標或學習的案例。上海作為中國特大城市的代表,在理念、制度、路徑等各方面進行了創新的實踐,雷士德工學院舊址修繕煥新項目便是其中代表。
2021年起,結合北外灘功能提升,雷士德工學院舊址啟動修繕工程。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作為本次修繕煥新的設計方,完成了對歷史風貌的延續和建筑的傳承。項目交付使用后,上海創新創意設計研究院聯手北外灘集團聚焦設計創新產業,這一上海近百年優秀歷史建筑、近代著名工科類院校、國際交流和慈善典范,經過整體地塊的修繕更新,成為創新創意產業“核爆點”——上海創新創意設計研究院。歷史建筑不僅在物理空間層面實現煥新,更成為新的產業“聚場”,由內而外傳承歷史、驅動未來。
雷士德工學院舊址
“上海創新創意設計研究院項目以‘創新引領’為核心理念,在產業規劃、功能定位、空間打造、內容運營、協同機制等多個關鍵領域均取得卓越成就,成功實現歷史與未來的巧妙融合,為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注入雙向動力。”同濟大學副校長、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婁永琪表示,這一充滿創意的實踐經驗為城市更新領域提供了創新思路與范本,值得廣泛借鑒。
治理:超大城市的繡花針功夫
“上海這種超大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2017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對上海提出以上要求,同濟大學響應總書記指示,創建了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研究院,對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精細化治理是實現城市有機更新的重要手段。‘好’的城市治理,以高度突出人的空間權利與人的各種合理需求為核心,以平衡人的物質需求、精神需求與天人關系為導向,以防治各種‘城市病’為重點,以恰到好處、到位但不過分、防止過度‘潔癖’為關鍵,以合法的規則制定、合理的管理流程為方法,以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專業教育為基礎。”
同濟大學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研究院院長伍江教授是澎湃城市更新專家顧問團成員,他表示,精細化管理是上海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訴求,而其根本目的,是通過方方面面的品質提升讓老百姓獲得幸福感。
當城市達到一定的規模,效率將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目前,該研究院致力理論的構建和創新,通過研究去引導和協助政府更好的管理城市,并讓新的理念能夠影響和感染社會大眾,讓他們知道城市運行的內在邏輯。
202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細化“十四五”規劃》,確立到2025年,建成以“一網統管”為標志,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超大城市精細化管理中國典范,成為國內超大城市管理的先行示范標桿。
上海通過方方面面的提升讓老百姓獲得幸福感
近年來,上海先后在全國首創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兩張網”被稱為城市治理的“牛鼻子”,以治理數字化牽引治理現代化,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從節假日大客流管理、防汛防臺的安全感,到街頭咖啡館、濱江公共空間的幸福感,把牢城市運行的生命體征,上海正在以不斷攀升的城市治理的數字化、精細化等水平,回應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以繡花針的精細功夫,力圖成為超大城市治理的先行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