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人工智能作為上海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目前在滬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到350家,產值達到3800多億元,是5年前的3倍,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應用細分場景正被如火如荼地開發。對于上海來說,在推進“人工智能+”發展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四個協同”是重要突破口。
創新協同:激活更強發展動能
“人工智能+”發展是以創新為第一動力,以人工智能科技與產業協同創新為顯著特征,通過科技創新培育產業創新、以產業創新牽引科技創新的新質生產力業態。
推動創新主體協同,打造創新生態圈。要發揮鏈主、龍頭企業在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和國家重大項目中的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在細分領域發揮獨特優勢,推動產業鏈上中下、大中小企業主體融合創新,實現“0到1”的創新質變、“1到10”的創新裂變。要進一步推動企業跨界協同創新,依托相關企業集聚、“人工智能+”場景集群、功能性平臺集成,推動企業針對重大共性技術聯合創新,共投、共研、共擔、共享、共領產業鏈發展。此外,要加快建設以科技領軍企業牽頭主導、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發揮實驗室、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基礎研究的主力軍作用,為企業創新提供長遠支撐。
加強創新資源協同,形成創新聚合力。聚合制度、政策、資金、人才等關鍵創新資源,推進科技產業和體制機制一體化創新。發揮科創板樞紐平臺功能,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為“人工智能+”發展賦能添翼。支持制定符合轄區特色的專項扶持政策,發揮產業發展、創新創業等政策性基金的引導作用,統籌整合資源,打造億級“人工智能+”基金群。培育現代化人力資源,發揮人才創新紅利,構建關鍵領域領軍人才的招引機制,打通科技人才與產業人才相互融通的體制機制,形成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培育機制,充分釋放人才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為科技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撐。
區域協同:提升更高發展能級
以推動“人工智能+”區域協同發展作為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充分發揮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重要優勢,實現生產要素跨空間優化配置,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產業競爭力、發展能級。
促進區域產業協同,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加強“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大力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創新,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在新質生產力領域中深度融合,跨區域整合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實現強強聯合,拓展新空間,培育新動能,更好聯動長江經濟帶、輻射全國。加快長三角優先完善“人工智能+”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加強規劃、土地配置、項目建設的跨區域協同和有機銜接,推進產業跨區域共建共享,有序推動產業跨區域轉移和數智要素合理配置,實現更大突破,使長三角率先成為區域“人工智能+”發展共同體的典型樣本。
增強區域市場協同,發揮規模經濟效應。推動區域市場要素協同,競合有序,構建“人工智能+”市場要素自由流動機制,在勞動力、資本、土地、數據、技術等要素市場化配置上先行先試,促進各種資源要素的流動與配置突破區劃限制,以統一大市場集聚資源、激勵創新、優化分工、促進競爭,實現要素在區域內自由流動、靈活配置;推動區域市場規則協同,競合公平,完善產權保護,落實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共同的市場負面清單,實現跨區域注冊登記無差別標準,消除長三角區域人工智能產業標準差距,強化市場協同監督管理,推進長三角區域人工智能政策執行一體化。
人機協同:共享更多發展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人工智能+”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使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強化人機需求協同,促進高質量就業。重視“人工智能+”在生產和服務端應用方向性的把握,鼓勵機器人應用朝著緊缺性、匹配性、前景性和互補性的方向發展。推動其更好地適應老齡化社會的各類需求,如滿足風險程度高、健康危害大、工作環境惡劣的應用場景等;增強其與行業周期規律相匹配,加速智能化設備的應用和落地,防止過高沉淀成本與智能應用過度化;助力其創造新供給,與行業前景深度融合,不斷滿足新需求,帶動新就業;利用其實現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等維度的勞動力要素互補,提升老年人收入水平,縮小性別收入差距,使弱勢群體共享發展成果。
深化人機供給協同,擴大高品質供給。以智能化推動“9+X”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發展體系的打造,通過人工智能,在研發端、生產端與需求端促進產業研發效率提升、新供給創造速度加快、生產過程智能程度加深、有效需求深度轉化;以上海公共招聘新平臺為依托,構建崗位智能化監測與管理,推出保底線、擴就業、強供給、促匹配和防失業的五大智能化舉措,實現人工智能風險下的就業穩定大局;發揮上海稟賦優勢,打造“智慧+醫療”“智慧+養老”“智慧+金融”等創新試點,以智能化技術為聯通,形成醫療、養老與金融一體化資源配置聯動,為做好五篇金融大文章提供“上海智慧”;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優勢,積極探索多元化資本共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共享人工智能發展成果。
內外協同:促進更高發展水平
打通內外兩個“人工智能+”市場之間的阻隔,消除內外市場間商貿流通的障礙,促進內外市場規則的趨同,夯實上海橋頭堡的引領帶動功能,激活雙循環,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高水平發展。
推進內外貿易協同,推動一體化發展。完善“人工智能+”內外一體化制度體系,促進內外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認證認可等相銜接,推進產品服務同線同標同質;增強“人工智能+”內外一體化發展能力,支持人工智能企業“走出去”,加強資源整合配置,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更好對接國內國際市場;加快“人工智能+”內外融合發展,依托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建設產業融合發展高地,充分利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會展平臺增進國內外市場交流;以“一帶一路”為紐帶,以“人工智能+”為抓手,打造創新合作新高地,實施創新行動計劃,推進創新交流合作。
發揮內外治理協同,提升國際話語權。積極搭建發展各方參與的開放性平臺,推動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國際人工智能治理方案,通過打造上海“人工智能+”發展的成功版本,向國際社會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依托和完善“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機制等平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發展環境,落實好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共同促進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