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0歲的胡根娣總共植入過23個心臟起搏器,接受了35次手術,她也是世界上“帶搏”生存時間最長的患者,見證了心臟起搏器的發展歷程。
手術中。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供圖
1月3日,澎湃新聞記者從胡根娣接受治療的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獲悉,胡根娣是該院的一名患者,在該院治療時間長達53年。
早在1969年10月21日,年僅25歲的胡根娣突然暈厥意識喪失,后被確診為病毒性心肌炎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即“阿-斯綜合征”。1970年10月,胡根娣再一次發生暈厥,被送至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室,在這里遇到了該院心內科醫生顏和昌、劉忠豫。由于暈厥頻發,胡根娣只能一直臥床依靠口服麻黃素、靜脈輸注異丙腎上腺素維持生命,隨時都在死亡線上掙扎。
1971年5月10日,醫生劉忠豫與胡根娣的丈夫商量,建議讓其安裝當時正在研發的心臟起搏器。帶著強烈的求生欲望,胡根娣接受了開胸手術,安裝了第一臺國產感應式心臟起搏器。3年后,劉忠豫又為胡根娣植入了首批國產埋藏式起搏器。在此期間,由于起搏器電極腐蝕、起搏器螺絲生銹、電極脫位、囊袋發生感染、電池提前耗盡等一系列問題,胡根娣頻繁接受手術,更換了10個起搏器。
1982年以后,胡根娣又陸續更換了6個心臟起搏器。隨著起搏器技術逐步完善,胡根娣體內的起搏器使用時間越來越長,植入過程也趨于微創。
而在2023年12月下旬,胡根娣再次來到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這次是因為她在2017年安裝的起搏器電池即將耗盡,需要更換新的起搏器。當時為她安裝起搏器的醫生,正是教授汪芳。
汪芳表示,此次更換起搏器最大的困難在于確定植入方式。“由于胡阿姨此前已經經歷過34次手術,體內安裝過22臺起搏器。其腹部和胸腔遍布疤痕,而且那些老式起搏器的線圈還留在體內無法取出,無法再更換傳統起搏器。”經專家團隊討論,最終決定為胡根娣安裝新一代的Micra無導線起搏器,這也是全球最小的心臟起搏器。
此次安裝的無導線起搏器重量不到2克,體積僅有1立方厘米,使用壽命可達10年以上,兼容1.5T/3.0T核磁共振掃描,且植入過程簡單,手術時間較短,可以大大減少并發癥發生的風險。
2023年12月26日,汪芳團隊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松江院區為胡根娣施行了第35次手術,裝上第23個心臟起搏器。手術團隊嫻熟地通過下腔靜脈途徑,使用特殊的輸送系統和導管跨過三尖瓣膜,將起搏器植入到患者右心室間隔部,所有起搏參數均達到預期效果,術后起搏器工作正常。
手術全過程耗時不到30分鐘,胡根娣全程保持清醒,無需氣管插管和呼吸機輔助。目前,胡根娣已經順利康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