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上午,中國2024年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在武漢東風汽車的工廠駛出生產線,一舉刷新了2023年全年958.7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產量紀錄。
按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1-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已達到975萬輛,也超過了2023年的總和949.5萬輛,在新車中的占比接近四成。2024年1-10月,中國汽車的銷量同比增長2.7%達2462.4萬輛,2024年能否突破2023年的3009.4萬輛,再攀歷史新高?
一面是不斷刷新的歷史紀錄,一面是越來越殘酷的市場競爭。汽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不只是“卷價格”,還要“卷技術”——高算力芯片、高階智駕系統、智能座艙加速了汽車產業向智能化發展。
在此過程中,中國車企對研發的重視,也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度。在南方周末企業科創力數據庫中,30家整車制造企業在2023年的研發投入合計1585億元。
圍繞研發投入、研發產出、公司發展等三個維度的27個指標,南方周末科創力研究中心對30家整車制造商進行綜合評分,按照得分高低選出了最具“科創力”的10家。
2024年,比亞迪(002594.SZ)以92.55的總得分,保持著無人能撼動的“王者地位”;上汽集團(600104.SH)位居第二,分數為61.74,與第三名拉開近10分的距離;排在第三至第十的企業得分依次遞減,總體差距并不明顯。
對比2023年榜單,排名前九的車企依然在榜上,只是順序有所變化;第十名則從小鵬汽車(09868.HK)換成賽力斯(601127.SH)。
汽車產業依賴技術和資金的長期積累,頭部車企在短期內仍將維持當前位置,而一些具體指標則折射出行業發展的新變化和新趨勢。
比亞迪VS.上汽集團,30分差距從何而來?
從主要科創指標數值來看,比亞迪不僅研發投入最高、研發人員最多,而且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年度中國專利授權數量最多,使其總得分與第二名上汽集團拉開了30分的差距——在2023年的榜單中,兩者僅差6分。
過去一年,比亞迪給外界的直觀感受就是“賣得好”。2022年3月宣布停產燃油車后,2023年全部銷售車型均為新能源汽車(包括純電動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商用車),銷量302.44萬輛,同比增幅達62.3%,并在2023年第四季度純電動車銷量(52.64萬)超過了特斯拉(TSLA.O)的48.45萬輛。
2023年2月,比亞迪秦PLUS DM-i 冠軍版上市,起售價下探至10萬元以內,拉開中國車企“價格戰”的序幕。即使如此,公司依然維持住了較高的汽車(包括汽車、汽車相關產品及其他產品)毛利率——全年同比增長2.63%至23.02%。
相比之下,上汽集團2023年整車銷量(502.09萬)雖然超過比亞迪,連續18年保持國內市場第一,但同比卻下滑了5.31%。此外,公司的汽車制造(包括整車、零部件、服務及其他業務)毛利率(10.19%)也低于比亞迪。
上汽集團仍以7262億元的年度營收領跑榜單,但同比增幅(0.72%)不及比亞迪的42.04%。此外,上汽集團凈利潤出現下滑,而比亞迪同比增速達76.95%。
提升技術拓展市場、垂直整合優化成本,讓比亞迪在汽車的“性價比”上擁有更高的話語權。2023年,比亞迪研發投入共399.18億元,超出上汽集團(220.13億元)約八成;研發人員(102844人)、研發強度(6.63%),分別約為上汽集團的三倍和兩倍。
作為電動化的先行者,比亞迪在智能化方面也不遺余力。在其列出的研發投入項目中,既有刀片電池技術、CTB(Cell to Body)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DM-i超級混動,也有“天神之眼”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等項目。
借助技術迭代,比亞迪開始沖刺高端汽車市場。2023年7月發布的“天神之眼”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已經搭載于30萬級騰勢N7、百萬級仰望U8;2021年推出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技術DM 4.0,也在2024年升級為DMi 5.0。
2024年1月,比亞迪發布了整車智能戰略,表示高階智駕系統將在30萬級以上車型全面標配,20萬級以上車型提供選裝。
二次充電電池起家的比亞迪,早已完成在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的技術積累。特別是成本占比近半的電池制造,比亞迪通過子公司弗迪自研自產,實現整車和電池的雙重驅動,形成相對完善的生態壁壘。
2023年,比亞迪三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中兩次都與電池技術相關,包括“大容量鋰離子電池精準制造核心技術與裝備”和“大容量電池儲能系統數智化測試與控制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當然,上汽集團作為成熟的整車制造商,研發投入遠超榜單的其他八家企業,“面向大規模產業化的動力電池研發與制造關鍵技術”同樣摘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不過對比比亞迪,上汽集團的轉型步伐相對緩慢,2023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同比增速僅為4.61%。
2024年前三季度,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到274.79萬輛,已經超過上汽集團264.93萬的銷量。在此期間,比亞迪營收同比增長18.9%至5022.51億元,其中第三季度營收(2011.25億元)首次超過特斯拉的251.8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00億元);上汽集團營收則同比下滑17.74%至4304.82億元。
這不只顯示了兩家車企在生產、運營、銷售等環節的差別,也反映出新能源汽車對傳統汽車的猛烈沖擊。中國乘聯會的數據顯示,比亞迪在中國汽車零售市場的市占率,從2023年的12.5%增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15.8%。
首次入圍行業前十,賽力斯如何保持增長?
2024年,榜單的主要變化來自第10名位置的更迭——賽力斯從上一年的第11位前進一名;小鵬汽車則掉落榜單滑至第12位。如果不考慮排名第11、主攻大型客車業務的宇通客車(600066.SH),那么小鵬實則緊追在賽力斯身后。
提起賽力斯,華為是個繞不開的名字。2021年12月,雙方合作打造的問界品牌發布,借力“鴻蒙智行”生態收獲越來越高的認知度。特別是2023年8月,搭載麒麟9000s的5G手機Mate 60上市,之后將一眾“華為概念股”推向高潮。
2023年全年,賽力斯與華為合力推出問界M5智駕版、新M7和M9等熱門車型,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11.75%至15.09萬。相比銷量,資本市場的反應更為強烈——在新能源汽車股集體下跌的背景下,賽力斯的股價在2023年全年漲幅高達90%。
但同時,雙方的綁定也是把雙刃劍——2024年7月2日賽力斯宣布以25億元接手問界品牌后,引發市場擔憂,導致股價連續三日下跌。當問界失去“華為概念”加持,考驗的將是賽力斯的產品、品牌等綜合實力。
實際上,賽力斯一直在加碼問界的研發。“2023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為24.50億元,主要是M9、M7等研發投入較高。”賽力斯年報稱。
賽力斯的研發投入、研發人員和研發強度雖然略低于小鵬汽車,但是三個指標的增速均超過小鵬,最終它們在研發投入維度的得分接近。
兩者的差距主要來自獎項指標、專利數量等研發產出維度——賽力斯以8.818的得分超過小鵬汽車的6.507分。其中,與問界相關的“AITO問界系列新能源汽車智能化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還獲得了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收購問界之后,919項問界、AIITO等系列的文字和圖形商標,以及44項汽車外觀設計專利,都將被賽力斯收入囊中。不過,問界主力車型搭載的電驅系統都是華為DriveONE,鴻蒙智能座艙、ADS 2.0高階智能駕駛等智駕系統也來自華為。
賽力斯一直強調品牌獨立并不意味著“分手”,并于2024年8月宣布計劃以115億元入股華為子公司引望,后者主要從事汽車智能駕駛系統及部件產業等業務。賽力斯表示,將全面深化和提升與華為及引望的長期戰略合作。
賽力斯一邊加碼問界的研發投入,一邊繼續與華為深度綁定,短期之內問界品牌的發展將處于可控狀態。
2023年,小鵬汽車的銷量(14.16萬)與賽力斯(15.09萬)接近,但是2024年逐漸拉開距離。2024年前三季度,賽力斯銷售新能源汽車31.67萬輛,同比增速達364.23%;小鵬汽車的交付量則為9.86萬輛,較去年同期增長21%。
隨著銷量的攀升,賽力斯在2024年一季度凈利潤扭虧,前三季度凈利潤達34億元。此前,新能源車企中只有比亞迪、特斯拉和理想汽車(2015.HK)實現全年盈利,背后的決定因素之一就是規模化效應——產能利用效率更高、原料議價能力更強等。
在其他上榜車企中,長安汽車(000625.SZ)、理想汽車排名有所上升,長城汽車(601633.SH)、東風集團(00489.HK)、蔚來出現下滑,比亞迪、上汽集團、廣汽集團(601238.SH)、吉利汽車(00175.HK)則保持不變。
隨著“價格戰”邊際效應的遞減,“智能化”水平逐漸成為消費者購車的關鍵考量之一。比亞迪基于垂直整合優勢發力高端智能汽車市場,賽力斯則憑借華為技術加持殺出重圍,它們都是過去一年值得關注的新能源車企。未來,選擇怎樣的技術路線、如何平衡投入與產出,將決定車企能否繼續參與這場激烈的行業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