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吉利集團的創始人李書福親自帶隊前往歐洲,進行了一場讓眾人意想不到的收購。
他最終選擇收購那英系大品牌—沃爾沃,但是這項“豪賭”也讓李書福頭疼不已:一方面是沃爾沃價格不菲,另外一方面是汽車工業也是個巨大的坑。
然而李書福還是選擇收購了沃爾沃,并表示:“要收購這項技術,而不是名聲”。
那么這項交易對雙方來說都是雙贏嗎?
我們先來探討一下李書福的選擇吧!
要知道如今年輕人拼創業基本都是借助互聯網取得成功,然而李書福卻是硬生生憑自己吃穿度過創業陷阱,走上了汽車行業的道路。
李書福逆境前行。
從農村出來的李書福十分了解生活的不易,所以在創業之路走之前,他選擇最穩妥的照相館賺錢養活自己。
當時家中雖然有幾畝莊稼能維持基本的溫飽,但遠遠不夠支撐起一家人的生計。
如果僅憑這幾畝田地,別說上學了,就連溫飽都有問題。
所以李書福選擇從小事做起,在1986年成立了一家小規模照相館。
但是照相館也僅僅只能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所以李書福決定趁著東風,轉向廢舊電器市場。
1994年,廢舊電器成為市場搶手貨,他又創辦了一家專門加工殘次品電冰箱零部件的廠子,競爭壓力大所以經營起來也十分艱難。
天有不測風云,這家工廠最后還是因為利潤太低被迫倒閉。
從此之后李書福接連倒閉的小企業已經數不勝數,他也被迫背負債務,日子過得難上加難。
為了逃避生活的壓力和資金的危機,他跑到了國外。
2011年,他回國準備再去他鄉闖蕩一番,實際上就是想把錢分頭存放國外,只保留部分在國內經營生產。
但好景不長,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件,影響到國內外經濟的穩定性,中國政府于2000年出臺政策“全國城鎮汽車下鄉”,開啟了新一輪的汽車消費浪潮。
政策落地實施后,給當時以低價汽車聞名吉利帶來了一個機遇。
2001年吉利獲得國家批準,進入汽車生產領域,也正式成為我國汽車工業發展進程中,一家正處于崛起的汽車制造企業。
自此以后,吉利便全心投入于汽車事業,奮力在短短十幾年內站穩腳跟,并在全國范圍內站隊前列。
至此李書福踏上了汽車行業之路,并在之后逐漸將吉利發展完善起來,在中國市場占據了很大份額。
在2010年他進行收購的時候,沃爾沃旗下首先第一款采用全球平臺架構的車型S60正式誕生,銷量也逐漸上升。
但是就在此時,一個 “炸彈”突如其來的扔到了吉利面前,就是金融危機爆發時期,這次危機降臨美國,一波波國內企業受其影響或者增加債務又或者直接關停撤離工廠。
這些企業對于在市場上的時間并不能長久,把部分資金從市場上撤離來保全自身顯然是最穩妥的選擇,但是問題來了:它們從市場中撤離了,又該把資金存放在何處呢?
一種“吸血”的想法開始蔓延國內市場—我國作為一個基數龐大的消費國,在各行各業都占比較高,而且唐朝時期就有“有錢就應該花出去”的說法,這種行為不僅會刺激經濟,同時還會活躍市場交易。
如果資金流動在市場內,會比銀行更有價值,只不過由于商業機構哪家更具實力,沒有完全肯定。
所以當很多企業面對選擇的時候,也會拿出一個存放方案以便于應付一段時間內的生活開銷,并且抵消后續可能產生風險,需要支付相關費用等,給留存作更大的空間。
所以那個時候,企業不再是硬通貨,大量企業之間彼此交易,這樣才會有真正的“借雞生蛋”。
而這一次李書福則“錯失大好時機”而感嘆:“如今要收購一家公司可不容易啊!”
也有不少企業看出形勢好轉,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將發展重點放在保障企業未來業績上,這其中就包括當時汽車領域無法參加投標的吉利。
收購豪賭—沃爾沃。
可以說選擇進入汽車工業這一行業是“對”的時間“對”的事。
而在2010年突然傳出他要收購他們的消息,還盡管他平日里說:“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吃自家鍋里飯,但現狀擺在那里,我們必須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