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5月7日報道稱,日產汽車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內田誠(Makoto Uchida)當天在一場活動上坦言,中國汽車制造商正在“變得強大”起來,日產在中國市場陷入了一場“生存游戲”。他表示,日產致力于留在中國,正計劃與當地企業合作以保持競爭力。
內田誠是在《金融時報》舉辦的“汽車未來峰會”上作出此番表態的。報道形容,曾經在中國市場占據主導地位的國際汽車制造商的銷量被新的中國本土競爭對手侵蝕,這些競爭對手能夠生產更便宜且技術更先進的電動車型。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3月,日系品牌在中國汽車市場份額繼續滑落至13.8%。2020年,這一數字曾達到峰值24.1%。面對在中國這一全球最大汽車市場銷量崩盤的局面,日產正試圖徹底改變自己的戰略。
內田誠透露,未來兩年,日產汽車將在中國推出五款新型電動或混合動力汽車,還將深化與中國本土企業的合作伙伴關系,以推動在華汽車開發取得進展。
“我們致力于留在中國,但留在中國的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內田誠說,“這更像是一場生存游戲。”
他坦言,中國汽車制造商正在“變得強大”。“他們(進步)的速度非常快,挑戰在于如何跟上他們的速度并與之競爭。”
他補充道,日產汽車正計劃通過與東風集團合作,從中國出口更多汽車,并有可能出口到歐洲。
2024年4月25日,北京,2024北京車展正式開幕,日產CEO內田誠現身/IC Photo
在5月4日收官的北京車展上,日產宣布與百度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建立新的合作伙伴關系,并承諾在中國生產更多汽車。日產表示,希望通過新的合作伙伴和制造技術,到2030年將電動汽車的成本降低30%。
根據北京車展組委會的數據,這場闊別4年的全球汽車行業盛事共展出全球首發車117輛(其中跨國公司全球首發車30輛)、概念車41輛、新能源車型278個。為期10天的展覽再創客流新高,共吸引觀眾89.2萬人次到場參觀,其中吸引國際觀眾達2.8萬人次。
除日本車企外,歐洲車企也感到在華競爭壓力劇增。法國標致雪鐵龍集團CEO琳達·杰克遜(Linda Jackson)在峰會上表示,激烈的價格戰之后,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變得“越來越難”。
“運營變得越來越困難,我們在(中國)市場的業務也有所下滑。”但杰克遜強調,該集團正在“堅守”中國市場。
韓國現代汽車的歐洲CEO邁克爾·科爾(Michael Cole)同樣表示,現代汽車必須“加強行動”才能與即將進入歐洲市場的廉價中國電動汽車浪潮競爭。“中國能夠以非常非常有競爭力的價格賣車,這就是現實。”他說。
《南華早報》6日報道指出,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和電動汽車市場,電池驅動汽車的交付量約占全球總量的60%。去年,中國首次擊敗日本(442萬輛),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與國際競爭對手相比,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在生產上占有很大優勢。比如,瑞銀集團(UBS)在去年9月發布的一份拆解報告中曾預測,作為特斯拉Model 3的潛在競爭對手,比亞迪“海豹”電動車在歐洲的制造成本將降低25%。
報道預測,隨著中國車企在開發和制造電車方面的實力不斷增強,受東南亞和中東等市場銷量激增的推動,中國今年的海外汽車出貨量將實現快速增長,推向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