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到端、無圖、純視覺、城區高階智駕。
這幾個詞在今年出現的頻率,已經到了令人聽膩了的程度。但如果把這幾個詞和奔馳聯系在一起,那倒是讓人提起幾分興趣。
最近,奔馳集團董事會主席、CEO康林松來到中國,查了一次“智駕作業”。在上海與奔馳中國執行副總裁、奔馳中國研發自動駕駛及車聯網負責人王忻,一同體驗了奔馳的“L2++”無圖智駕。
據了解,這套無圖智駕系統采用端到端大模型,基于純視覺方案。在奔馳官方發布的視頻中可以看出,這輛車在50分鐘、21公里的上海城區、高架道路上實現了全程無接管的智能駕駛。
盡管這輛車還是測試車輛并非量產車,但也充分展示出目前奔馳的智駕能力。在背后,奔馳的這套智駕系統,極有可能采用的是來自供應商Momenta的方案。明年即將上市的CLA純電版也將搭載Momenta的智駕方案。
一直以來,智能駕駛都被不少新勢力品牌視為技術上的“護城河”。但隨著人們對智能駕駛的關注度逐漸提高,不少傳統車企也開始意識到智駕的重要性并開始追趕。
今年以來,包括奔馳在內的多個傳統車企都在準備高階智駕的落地工作。七月,地平線發布了一條視頻,視頻中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CEO貝瑞德與地平線創始人兼CEO余凱,搭乘一輛搭載SuperDrive系統的大眾ID.4測試車,在北京望京地區的晚高峰時段,體驗了這輛車的智駕能力。近期,也有報道稱奧迪的多款新車型或將搭載華為提供的智駕方案。
新勢力們的“智駕護城河”,還能守得住嗎?
自動駕駛公司與傳統車企的雙向奔赴
“L4自動駕駛,這TM就是騙人的!”
這句話可不是網友亂說,而是出自一位自動駕駛資深人士之口。在3月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汽車新質生產力論壇上,自動駕駛公司元戎啟行的創始人兼CEO周光的這句評價,道出了L4的現狀。
要知道,元戎啟行最開始做的也是L4,之所以現在痛罵L4,根本原因在于理想中的自動駕駛落地遙遙無期,這也就意味著短時間內很難實現商業閉環。
而近年來,資本市場也對自動駕駛故事逐漸開始失去信心。自2022年起,自動駕駛領域的融資數量、融資額均逐漸下降。寒冬之下,自動駕駛公司想要活下去,就必須尋求其他出路。
ADAS乘用車輔助駕駛成了熱門項目。一方面,在新勢力們帶火了高階智駕后,目前手中沒有能快速落地的方案,但又“不差錢”的傳統車企們自然成了自動駕駛公司們爭搶的對象。除了奔馳與Momenta、大眾與地平線外,一些自主品牌以及“大廠新勢力”們也紛紛通過外部力量,快速提升智駕能力。
8月上市的藍山智駕版搭載了元戎啟行提供的智駕方案,目前已經在全國多個城市開通了城市NOA功能;9月上市的嵐圖夢想家在高配車型上用上了華為的智駕與智艙方案,10月銷量直接一躍超過新能源MPV的王者騰勢D9。
這也能看出,現在在市場上想找出一套好用的智駕方案,并不是什么難事。現階段完全不做乘用車業務的自動駕駛公司,也寥寥無幾。當然也別忘了,還有華為、百度這樣具備技術實力與落地經驗的大廠。
因此,對于傳統車企來說,想快速提升智能化水平,有太多現成的方案可選,同時也為自動駕駛公司“過冬”提供了有力支持,是一場再合適不過的雙向奔赴。
智駕會是“靈魂”嗎?
提到采購供應商方案,一定會令人想到上汽前董事長陳虹提出的“靈魂論”。
但事實上,現代工業的發展,本來就離不開復雜的供應鏈,不存在真正的全自研自產。而靈魂究竟在誰手里,與是否采用供應商方案沒有直接關系。
一方面,需要看供應商與車企的關系。例如,一家名氣很小的車企與華為合作,那么華為的存在感自然也會蓋過車企,而有些車企反倒是希望利用華為的名聲吸引用戶,這時如果說沒靈魂,倒也沒錯。
另一方面,從產品來看,如果這款車唯一值得關注的亮點,就是從供應商買來的智駕方案,那么的確是沒有靈魂,但如果這款車此前其他地方都還不錯,只是缺乏智駕能力,那么買來一套更好用的智駕方案,也并不會失去靈魂,因為他的靈魂本就不在智駕上。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說智駕將成為下一個時代,一輛車的核心技術,那么核心技術自然是把握在自己手里會更好。但正如上文所說,目前來看,核心技術就算不在手里,市面上可用的方案也多的是,至少作為“應急方案”沒問題。
從長期來看,傳統車企其實并不是不重視智駕,而是不少車企從一開始便選擇了另一條路——繞過高階輔助駕駛,直接走向自動駕駛。
2017年,奧迪推出了首款搭載L3級輔助駕駛的量產車型奧迪A8,不過在2020年奧迪還是放棄了L3上車,該項目未能落地。但至少也說明了奧迪內部已經在做自動駕駛領域的開發。
2021年,本田在日本本土開售了限量100輛,售價超過60萬人民幣的Honda Legend Hybrid EX。這款車最大的賣點在于搭載了L3級輔助駕駛,可在日本的部分高速、快速路上使用L3級輔助駕駛,在行駛過程中用戶可以做與駕駛無關的事,但需要在車輛提醒用戶準備接管車輛時回到駕駛狀態。
奔馳在美國與德國已經將L3級輔助駕駛系統落地至EQS與S級兩款車型上,在限定道路與限定條件下,用戶可開啟輔助駕駛功能。前段時間,奔馳CEO康林松還親自駕駛一輛奔馳EQS行駛在德國的高速上,當輔助駕駛功能開啟后,康林松雙手離開方向盤,途中可以自由地看書看電影。
L3固然比目前所謂的“L2+”更高級,但問題在于,受限于技術,目前L3的可用范圍、可用條件十分苛刻,也就意味著它并不能得到普及。
從國內的高階智駕發展來看,如果不經過這樣的L2階段,能廣泛應用的L3/L4或許數年后都無法實現;另一方面,L2級的高階智駕如果合理應用,不僅能緩解駕駛疲勞,有時還會提高安全性。
總結來看,傳統車企在智駕上不僅也沒停下自研。但迫于銷量上的現實壓力,也不得不對市場需求妥協,采用供應商方案。
但無論是自研還是采購,都預示著傳統車企不可能一直做不好高階智駕,而新勢力們的智駕護城河,不會永遠存在。
寫在最后:
我國的汽車工業起步比西方晚了半個世紀,又通過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追趕到了現在的成績。
對于那些汽車工業起步早的國家來說,必然存在先發優勢,但今天中國汽車的成績也說明了先發優勢也不是牢不可破。
換到電動化、智能化領域來看這個問題。目前的中國車企、新勢力們也牢牢掌握住了先發優勢,甚至市場上有了“電動車不能買傳統品牌”的聲音。但也正如汽車工業的發展一樣,電動化、智能化的先發優勢,也不可能永遠存在。當技術發展到一定瓶頸期后,車企之間的差距也必然會縮小。
對于新勢力們以及中國車企來說,有先發優勢是好事,但接下來如何提高綜合競爭力,補齊其他領域的短板,才更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