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的崛起之勢已經不可阻擋,當新王們勇攀高峰時,舊時代的王者普遍開始走起了下坡路!
仔細翻閱今年前三季度的全球汽車集團銷量榜,我們會驚奇的發現,國際巨頭們的銷量普遍都有著不小的跌幅。就以我們熟悉的豐田、大眾和現代起亞舉例,這三家豪強依舊穩居榜單前三,其前三季度銷量數據分別為7,844,070臺,6,111,575臺,4,903,696臺,同比分別下滑7.1%,3.4%和3.1%。
而作為榜單前十中為數不多的銷量同比增長的汽車集團,排名第五的比亞迪集團今年前三季度累計銷量達到了2,907,069臺銷量同比,提升34.4%。排名第十的吉利集團前三季度累計銷量2,437,832臺,同比增長21.5%。除此之外,奇瑞、長安以及長城也出現在了前20榜單中,除長安有著0.8%的下滑之外,其他幾家車企均有著不同程度的提升,而且奇瑞的提升幅度竟達到了驚人的32.3%,相比比亞迪亦是不遑多讓。
伴隨銷量的就是下滑,全球汽車巨頭們的利潤也受到了極大影響。根據大眾集團所公布的財報來看,集團今年前三季度營業利潤同比減少20.5%,其中第三季度的利潤跌幅高達41.7%。利潤奶牛的斷奶讓大眾集團始料未及,目前大眾已計劃關閉三家位于德國的工廠,并準備裁員數萬人。要知道這還是大眾歷史上首次關閉德國本土的工廠,關于該事件,此前我們已進行了詳細分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一下之前的文章。
除此之外,利潤率一向驚人的Stellantis集團也出現了罕見的利潤下滑,其中該集團今年前三季度銷量同比下滑18%,第三季度銷量下滑達到20%,凈利潤則同比下降27%。和大眾相同,Stellantis集團也開始了裁員模式,準備進行一波瘦身。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全球三強雖然地位依舊穩固,但是已經顯露出衰弱之態,而作為后起之秀的國產五虎卻發展勢頭強勁,就增量來說,完全已經超過了大眾們所丟失的銷量。對于國產自主品牌強勁的增長勢頭,英國的金融時報也進行了銳評: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未來5年內,中國大概率會出現3~4家具備沖擊全球前十實力的中國品牌汽車企業。
目前來看,國內外汽車巨頭們的此消彼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全球最大汽車單一市場-中國市場的影響。其中從中汽協所公布的數據來看,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品牌乘用車總銷量為1191.9萬臺,同比增長20.5%,市場占有率提升至63.8%,相比去年同期上升了9.2個百分點。
這部分所增長的份額,大部分都被自主五虎所吞掉。而市場的蛋糕就這么大,我們的自主品牌多吃一點,外資品牌就會少吃一點。還是以大眾舉例,今年前三季度該集團在華累計銷量為216萬臺,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0.27%,降幅遠超全球。
眼看自主品牌的增長勢頭如此強勁,很多網友們開始憧憬,我們的汽車產業會不會真如英國金融時報所言“出現3~4家具備沖擊全球前十實力的中國品牌汽車企業”呢?個人認為,這很有可能,但前提是我們需要走出去。
從此前幾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全球一年的新車銷量約為9,000萬臺,中國固然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但是所占比例也不到1/3,想要獲得更好的發展,直至成為全球性汽車集團,還是需要走出去。但這就意味著我們的自主品牌需要客場作戰,從豐田和大眾等老牌兒豪強口中奪食。
目前來看,頭部的自主車企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并開始努力開拓海外市場。據統計,今年第前三季度我國整車出口量達到431.2萬臺,同比增長27.3%,增長勢頭強勁。其中在海外市場耕耘多年的奇瑞出口量遙遙領先,今年前三季度出口銷量達到了82.9萬臺,幾乎占據了品牌總銷量的一半左右。除此之外,比亞迪、吉利、長城的出口體量相差不大,今年前三季度的出口量都在30萬臺左右。
開拓海外市場,為我們的自主車企帶來了更多的發展空間,而且也帶來了更為可觀的利潤。但是需要我們重視的是,歐美市場正在加緊對中國汽車產業進行封鎖,今年9月底,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正式發文稱,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關稅稅率將上調至100%,這幾乎是直接關閉了國產新能源汽車進軍美國市場的大門。此外在今年10月底,歐盟委員會正式決定對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為期5年的最終反補貼稅,其中上汽集團等車企被加征了35.3%的關稅,這讓我們搶占歐洲市場的難度驟然增加。
車叔總結
總的來說,國內外汽車巨頭已經進入到此消彼長的階段,目前來看,我們的自主車企發展勢頭良好,但是想要從國內巨頭成長為全球巨頭,是一個長期工程,我們需要加緊開拓海外市場,而貿易壁壘又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們的發展。好在當前我國政府已經在加緊商討解決關稅事宜,相信在壁壘松動之后,我們一定能延續勢頭,加緊超越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