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初冬的清晨,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玻璃幕墻映射著金色的陽光。10月30日這天,聯想集團40歲生日的喜悅還在延續,熱鬧的人群陸續涌入會場。
"蛇吞象",這個20年前震驚全球的并購案,讓楊元慶至今記憶猶新。站在講臺上,這位帶領聯想征戰全球的掌舵人,眼神里閃爍著堅定的光芒:"那會兒可真是膽子大啊,30億美元買下百億規模的IBM PC業務,誰敢想啊!"
會場里爆發出善意的笑聲。坐在前排的龍永圖默默點頭,這位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見證過太多中國企業出海的故事。在他看來,聯想就像個不服輸的愣小子,硬是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細數這20年,聯想營收漲了18倍,在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業務。楊元慶說得妙:"咱不能光往外跑,得扎根中國,在全球開花。"確實,聯想80%的生產制造、70%的研發人員都在中國,這就跟老祖宗說的'根深才能葉茂'一個道理。
會場一角,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喬健正跟幾位企業家聊得熱火朝天。"出海不是請客吃飯,得像榫卯結構那樣,環環相扣才行。"這位親歷IBM并購案的老將,用了個絕妙的比喻。
清華經管學院院長白重恩坐在臺下若有所思:"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這話說到點子上了。"作為學界泰斗,他深知全球化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更像是一場復雜的文化融合。
新書《出海:聯想全球化20年實戰方法論》現場首發,主編秦朔眼里閃著興奮的光。"采訪了那么多海外企業,問他們覺得哪家中國企業出海最成功,十個有八個說聯想。"
楊元慶給大家支了三招:做產品要接地氣,別光想著省錢;供應鏈要貼近當地,別把雞蛋放一個籃子里;做企業要像個好鄰居,跟當地人打成一片。
龍永圖聽完直豎大拇指:"沒錯,咱出海的企業得給當地創造就業,保護環境,融入社區,這才叫真本事。"
夕陽西下,會場人群漸漸散去。楊元慶站在窗前,望著遠處的科技園區,仿佛看到了當年在加州圓石灘下定決心時的場景。二十年彈指一揮間,聯想從中關村走向世界,用實力證明中國企業能在全球市場立足。
這不僅是聯想的故事,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尋找屬于自己的"聯想模式"。正如一位與會者所說:"咱們中國企業出海,不能光想著往外闖,得真正融入全球市場,這才是王道。"
會場的燈光漸暗,但對中國企業而言,通向世界的路才剛剛被點亮。聯想用二十年時間,為這條路樹立了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