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更多在成本、效率、體驗上的優化,京東正在探索以更高“質價比”重塑產業帶的商業邏輯。
羽絨服熱銷
近日,京東發布的一份數據顯示,保暖服飾成為今年京東“11.11”消費的剛需,超四成消費者認為羽絨服保暖效果最硬核。與此同時,眾多品牌也在京東平臺上實現了訂單和銷量大幅提升。根據京東銷售數據,10月14日晚8點至10月31日晚9點,羽絨服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230%。
訂單的增長自然也讓生產廠商按下了忙生產、趕訂單的“加速鍵”。
前不久,記者在位于江蘇省常熟市的鴨寶寶(江蘇)服裝科技有限公司羽絨服生產線看到,“噠噠噠”的縫紉機聲此起彼伏,裁片、縫合、裝拉鏈、充羽絨……在近40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操作機器飛針走線,鉚勁趕訂單。
據鴨寶寶(江蘇)服裝科技有限公司CEO季明星介紹,于1997年創立的鴨寶寶是國產知名羽絨服品牌,曾先后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馳名品牌稱號。今年,鴨寶寶重拳出擊,聚焦面包羽絨服這一細分賽道,研發了不少新款式、新產品,例如依據年輕人穿搭喜好設計的冰峰系列,具有四層鎖溫功能,能滿足不同場景下的穿搭需求。據悉,作為“出生”在哈爾濱的羽絨服品牌,這一系列也是為了祝賀2025年在哈爾濱舉辦的亞冬會專門研發設計的。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電商在服裝零售行業中的份額越來越大,線上渠道隨之成為各大服裝企業的發力重點。
為了讓擁有27年歷史的品牌獲得新增量,鴨寶寶將營銷推廣的重點放在了線上。
季明星說,目前鴨寶寶品牌已完成全品類布局,不僅涵蓋羽絨類成人裝和童裝,還擴展到了非羽絨類及內衣等品類。之所以選擇京東服飾,是因為京東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特別是年輕、追求時尚與品質感的消費群體,與鴨寶寶的目標人群高度契合。此外,京東服飾在品牌推廣、營銷活動策劃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有助于鴨寶寶進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份額。為此,鴨寶寶特別為京東提供了專供款式及特定的備貨工廠,并設立了京東專屬發貨區,確保高效配送服務。
與鴨寶寶境況類似的還有雅鹿。這家創立于上世紀90年代的國產羽絨服頭部品牌,曾一度業績承壓。自與京東服飾合作以來,依托京東高效強韌的供應鏈體系和大數據營銷工具,雅鹿品牌同樣出現了大幅增長。
雅鹿控股副總裁、供應鏈中心負責人范春燕透露,雅鹿位于江蘇太倉的生產基地正滿負荷運轉。2023年,雅鹿的電商GMV(商品交易總額)達120億元,同比增長67%。今年京東“11.11”期間,雅鹿的線上成交額同比增長預計將達到500%。
“解惑”千億羽絨服市場
業內人士認為,羽絨服之所以會在冬季成為購物熱潮中的明星產品,其主要原因在于羽絨服能夠很好地將保暖性與時尚性結合起來。
根據統計,羽絨材料的保溫性能要遠超普通材料,保暖效果可達到傳統棉服的兩倍。與此同時,現代羽絨服設計多樣,顏色豐富,適合各種場合穿著,可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正是消費者對羽絨服的偏好,使得市場發展迅速,形成了蓬勃的市場格局。根據中國服裝協會數據,2025年中國羽絨服市場規模將達到2500億元。
不過,時下羽絨服產業也面臨年輕人不愿進廠、企業生產成本高、品牌難做,以及市場瞬息萬變等多重挑戰。
“現在原材料漲得厲害。”據業內人士透露,去年旺季時一噸新國標白鴨絨的價格大約是20萬元,到去年底,價格已經漲到了35萬元,今年更是一路飆升,從48萬元漲到了60多萬元,白鵝絨甚至漲到了每噸132萬元。而在羽絨服生產成本中,原材料成本約占總成本的75%,其中羽絨占大頭,接近50%,“所以一旦羽絨漲價,羽絨服會立即貴起來。”
除原材料漲價外,人工費也是羽絨服“昂貴”起來的因素之一。這位業內人士稱,現在的行業選擇性多了,年輕人不太愿意進廠。工人少了,企業承接的訂單量就會受限,經營成本、用工成本等多項成本自然也就增加了。
更重要的是,服裝業是一個高周轉的行業,如果當季衣服不能銷售完畢,會被視為“過季”產品,價格將大打折扣。周轉越慢,積壓的貨物越多,公司的生意面臨的壓力就越大。而羽絨服作為典型的季節性產品,成本更是高于其他服裝品類,為了回籠成本,企業面前只有兩條路:要么提高“周轉率”,要么用漲價來覆蓋成本。
但在成本上漲的同時,追求“質價比”卻變成了風潮。據第一財經發布的《2023消費趨勢觀察》顯示,“質價比”正成為相當一部分消費者認同并奉行的新消費觀念,他們不沖動消費,既拒絕無理由的溢價,也不喜歡無品質的低價消費。簡單來說,優價和質量,他們兩個都要。
面對這種情況,季明星說,鴨寶寶選擇通過提高備貨量、淡季生產的方式,特別是與京東進行聯合促銷、聯合打造爆款,有效對沖了成本上漲的壓力。
雅鹿則借助京東優良的品質管控體系和高效的數智化物流供應鏈,來解決高庫存、低使用率的行業痛點。
據悉,結合服飾行業的特點和自身優勢,京東為雅鹿提供了三種供應鏈模式:自營入倉、品牌自己從直營門店直接發貨的門店履約模式,以及VMI云倉模式(VMI即Vendor Managed Inventory,供應商管理庫存)。有些商品在京東的倉中,貨品周轉效率比生產商自己的倉還要快。
重塑產業帶商業邏輯
當“質價比”成為消費主流時,比價就成為消費者的必選動作。《南方都市報》近日發起的一次調研結果顯示,45.38%的消費者熱衷于在各大電商平臺之間進行比價,尋找最實惠的購物選擇。
不過,對于產業帶來說,低價只是表象,重要的是靠什么形成低價,低價的同時能否讓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實現共贏。
過去,因自然資源、經濟政策等因素,我國部分地區出現了商業資源聚集的現象,比如廣州十三行的服飾貿易、連云港的海產養殖、義烏的小商品批發等。這些產業帶大多承擔了商品生產和流轉的功能,商業覆蓋范圍隨車船運輸距離而變化。而電商的出現,則將線下消費需求部分轉移到線上,平臺成為流量集中的銷售窗口,在過去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給產業帶帶來了更大的規模效應。
然而,近年來越來越激烈的價格競爭,卻讓低價變成了一場狂暴的颶風,沖擊著正常的商業邏輯:為了壓低成本,部分廠商更換質量差但更便宜的材料,這樣才能把價格降到最低,生意才能做得下去。結果是,消費者看似買到了更便宜的東西,實際卻只能得到更次的東西。
對此,京東集團CEO許冉表示,市場是需要低價,但市場需要的是有品質的低價。京東的低價,就是要讓用戶真正感受到“又便宜又好”,而不是“買得便宜,用得貴”。
分析人士稱,京東低價的底氣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用規模換價格,與其他平臺模式不同,自營業務是京東的一大特色,這為以量換價提供了可能,京東采銷可以通過對市場觀察,大批量采購明星爆款產品,來攤薄成本,同時確定性的資源,也減少了生產商的銷售和庫存壓力;二是多年圍繞供應鏈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使得京東擁有領先的庫存周轉天數,結合智能算法和大數據,能夠實時掌握當前的商品庫存和物流信息,并預測接下來的銷售趨勢,降低了滯銷風險;三是京東還能基于平臺數據洞察消費者需求,反向為商家提供建議,讓商品設計和生產更精準,減少了研發和生產過程的試錯成本,帶來低價好物。
范春燕說,京東在營銷助力、數據支持、庫存管理優化等方面,給商家提供了很強的賦能。雅鹿2023年電商GMV的大幅增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源自京東的助力。
顯然,正是通過更多在成本、效率、體驗上的優化,追求低價與品質的結合,京東重塑了產業帶的商業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