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當年南北大眾的實力,可謂風光無兩。但如今,北大眾依然還是那個一汽大眾,而南大眾的上汽大眾卻是另一番光景。
據近日上汽集團發布的2023年業績報告中可以看出,上汽大眾2023年營業收入1402.7億元,凈利潤31.3億元,同比少了55億元,下降達64.12%。凈利潤會直接在銷量上反映出來,2023年,上汽大眾銷量121.5萬輛,同比下滑8.01%。
作為比較,一汽大眾2023年終端銷量達到191.02萬輛(含奧迪進口),同比增長4.8%,旗下三大品牌大眾、奧迪、捷達在2023年表現均實現正增長。從當年的齊頭并進,到現在相差高達近70萬輛的差距,上汽大眾究竟都經歷了些什么?
銷量下滑的重要原因其實還是產品和市場需求的脫節。尤其是數年前的上汽大眾朗逸下擺臂事件和帕薩特中保研碰撞事件,都給其品牌造成了極其不良的影響,直接影響了上汽大眾的銷量攀升,從2019年開始,上汽大眾燃油車連續5年下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而接踵而至的新能源時代更讓上汽大眾面臨不小的壓力。在接連的降價促銷下,上汽大眾的ID系列新能源車在2023年取得了還算不錯的成績。
據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上汽大眾ID.家族銷量增長不錯,連續6個月破萬輛,全年銷售近11萬輛,尤其是ID.3表現最為出色。表面上看,燃油車業務的下滑,由新能源車來補齊了。
但隨著近年國內新能源車競爭越來越激烈,上汽大眾ID系列終端也加大了優惠力度,甚至出現賠本賺吆喝。據上汽大眾總經理賈健旭曾透露,大眾ID.3每賣出一臺車將虧損2.7萬元,降價后每輛車的虧損超過了4萬元。
燃油車業務長期萎靡不振,新能源ID系列又沒有競爭力,其也被迫采取以價換量的策略,這或許是導致上汽大眾業績走低的重要原因。
寫在最后:
對于上汽大眾來說,目前最應該要做的,就是推出更具競爭力的新品,這樣才有望趕上兄弟一汽大眾,并且在激烈的競爭中分的一杯羹,尤其是在新能源車方面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新能源車代表未來,沒有人說ID系列不好,只是困于沒有成本優勢,如何迎頭趕上,也是上汽大眾管理者亟需思考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