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汽集團第三季度的巨虧引發的關注和批評確實沒冤枉它。廣州市委的巡察組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廣汽的諸多問題: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缺乏“二次創業”的動力,戰略前瞻性和創新驅動力不夠。簡單來說,就是“僵化、不思進取”。
先看一組冰冷的財務數據:廣汽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只有1.2億元人民幣,而同期賽力斯第三季度的單季利潤就達到了24億元。這是什么概念?就是說賽力斯一個季度賺的錢,廣汽需要二十倍的時間、三個季度才能勉強追平。賽力斯三年前還是個“面包車小作坊”,如今卻憑借新能源市場的東風,迅速躍升,成了廣汽這樣的老牌車企不得不側目的存在。眼紅嗎?別的友商估計都眼紅!
那么,廣汽的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從外部來看,廣汽沒有緊跟行業趨勢,而從內部來說,它的組織文化和運營模式或許已經到了“老化”的階段。
1.“怕失去靈魂”的守舊,實則是沒有創新的勇氣
廣汽在汽車行業的資歷不淺,發展幾十年下來,成績也不是沒有過。它在本土市場打下了一定的根基,但隨著新能源汽車和智能化浪潮的到來,傳統車企的“保守”已經不再是穩健的象征,而是原地踏步。廣汽當初在創新和轉型上的遲疑讓它丟掉了發展的時機。每次提到戰略轉型,廣汽的表態總是“既要穩定傳統燃油車市場,又要發力新能源”。這種“兩手抓”的策略并沒有錯,但廣汽執行得并不徹底,結果就是“手伸得多,腳步卻慢”。
賽力斯不一樣,它是一家“小作坊”出身,沒有太多“祖產”可以守護,也沒有沉重的歷史包袱。它敢于“斷尾求生”,果斷投入新能源和智能化研發,把重心放在新賽道上,不跟著燃油車的套路走。這種策略,不僅是跟風,而是一個“輕裝上陣”后的精準定位。對比廣汽一邊想著“保魂”,一邊又想要“創新”的顧慮重重,賽力斯無疑更懂得在風口上果斷起飛。
2.戰略思維不強,錯失新能源市場爆發的黃金期
新能源車市場在過去幾年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爆發,政策扶持、消費者需求攀升、環保意識增強,誰都看得出這是未來的大勢所趨。尤其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逐年暴增。廣汽在這場潮流中并不是完全沒有布局,它也推出了不少新能源車型,比如廣汽埃安,但這個成績單顯然跟“投入”和市場預期不相匹配。埃安盡管曾被廣汽寄予厚望,但在市場反響、銷量和技術積累上,離“爆款”還有一段距離。
相比之下,賽力斯迅速站穩新能源市場的腳跟。它借助華為等科技公司強勢的技術支持,不僅從品牌知名度上迅速提升,還在智能駕駛、操作系統等方面擁有了差異化優勢。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拼的就是創新和科技積累,而賽力斯通過“跨界合作”來補充短板,這種策略明顯更具前瞻性。廣汽在“前瞻性戰略”上顯然沒能跟上,不然也不至于被“后浪”超車
3.科技創新疲軟,產品缺乏“殺手锏”
新能源汽車是一個典型的“技術驅動型”行業,傳統燃油車的制造、供應鏈優勢并不能直接平移過來。車企需要在電池、智能駕駛、車聯網等領域不斷創新,否則就會被迅速淘汰出局。廣汽的問題在于,它缺乏真正的“殺手锏”技術。電池技術?自動駕駛?智能互聯?在這些決定未來競爭力的方面,廣汽并沒有領先優勢。消費者在選擇新能源汽車時,看的不只是“開不壞、跑得遠”這些傳統優勢,還看中智能化體驗,而這些是廣汽一直沒有解決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