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句不離蘋果。”10月29日晚,小米發布面向高端市場的15系列手機,直接拿芯片、設計、電池等各項參數指標和iPhone比對。
一如外界預期,和其他安卓旗艦新機一樣,小米15系列漲價了。12GB+256GB最低內存配置型號的價格為4499元,較小米14系列同型號高200元。
這是小米進軍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的第六代產品。靠“性價比”模式起家的小米,從2020年2月的小米10系列開始探路高端化路線。首戰告捷,但隨后的多款迭代遭遇失利。直到去年的小米14系列,才算真正立穩腳跟。
“高端是我們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戰。”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去年的年度演講上說。
但截至目前,小米的高端化對智能手機平均售價(ASP)的提振效果有限,和蘋果、三星、OPPO和vivo等廠商有明顯差距。而且,面臨智能手機市場競爭的加劇,小米智能手機業務的毛利率近三個季度甚至連續出現下滑。
漲價,但漲幅與競對相近
小米對手機漲價已提前做了不少預期管理。
vivo在10月14日發布X200系列,打響漲價“第一槍”。隨后,小米中國區市場部副總經理、Redmi品牌總經理王騰公開解釋稱,旗艦機漲價受雙重因素影響:一方面,旗艦機的處理器升級為最新的3納米制程,工藝成本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內存經過持續一年的漲價,已經到了高點,所以大內存的版本價格漲幅更大。
到了臨近發布會的10月24日和27日,雷軍兩次在社交平臺預告,3納米工藝升級,同時供應鏈內存成本漲幅很大,研發投入也非常大,“小米15確實需要漲價”。
價格信息顯示,小米15系列標準版的價格在 4499-5499元之間,起步價比小米14同型號高200元,16GB+1TB版本漲幅最大,上漲500元。
價格上漲幅度和競爭對手相近。vivo X200系列的4299元起步價上漲300元,OPPO Find X8系列4199元起步價則漲了200元。
據市場調研機構IDC近日分析,今年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平均單價相比去年明顯提升,除了上游成本增長的因素,部分消費者也愿意接受更高價格的產品。
“對標行業平均漲幅。”小米集團CMO許斐在發布上稱,許多品牌漲價的同時,“功能參數有回退和閹割”,而小米15系列并未砍掉基礎配置。
具體而言,小米15系列的SoC芯片(系統級芯片),首發高通新發布的3納米工藝驍龍8至尊版。這款芯片性能改善明顯:CPU的單核性能和多核性能均提升45%,GPU性能和能效均提升40%,NPU(神經處理單元),在AI性能和能效上均提升45%。(詳見:高通推出3納米手機芯片,小米15系列搶到首發)
小米15系列還擁有更好的續航,搭載5400mAh電池,比上一代增加790mAh,續航時間比iPhone16 Pro多近2小時。同時,指紋解鎖從短焦指紋升級為超聲波指紋方案,后者具有良好的濕手和臟手識別能力,安全性能更高,但成本也隨之抬升。
“我們已經有了勇氣和蘋果全方位無死角的對標,”許斐說,“除了價格。”
小米15系列發布會截圖。
高端化探路的得與失
在600美元以上價位段的高端智能手機市場,蘋果長期居主導地位,小米有了一定起色。
據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的數據,2024年第二季度,蘋果以62%的份額穩居全球高端市場首位,而小米憑借其14系列的持續需求,同比增長71%,出貨量位居第四。在中國大陸的高端市場,小米的份額為4%,同比增長48%。
但小米的高端化路線并不順暢。2019年,小米提出雙品牌策略,Redmi定位大眾市場,而Xiaomi則面向中高端。智能手機的高端化除了能提升品牌形象及市場競爭力,還利于獲取更多的利潤空間。
2020年小米10周年之際,小米正式發布第一款高端旗艦手機小米10,取得了較好的市場反饋。但緊接著發售的小米11系列,出現發熱嚴重、WiFi失靈、主板故障等諸多問題,口碑大跌。隨后的小米12和12S系列仍然未及預期,虧損嚴重。
“大家沒想到做高端這么難,更沒想到投入這么大,沮喪的情緒在公司里彌漫開來。”雷軍在去年的年度演講上回憶說,以至于,后來讓小米重振旗鼓的13系列在研發過程中也差點夭折。
小米發力的高端智能手機市場正持續擴張。市場調研機構IDC的數據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600美元以上高端手機市場份額達到29.3%,同比增長3.7個百分點。
然而,和其他廠商相比,小米的高端化探索未能持續顯著提升其智能手機平均售價(ASP)和毛利率。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第二季度,小米的ASP為1103.5元/部,同比下降0.78%。小米在財報中對此解釋稱,是中國大陸競爭加劇以及ASP較低的新興市場銷量增加所致。
小米智能手機平均售價(ASP)走勢圖。
自高端化布局以來,小米的ASP雖較此前900元上下有一定提升,但一直在1100元上下波動。這和同行差距明顯:2024年第二季度,蘋果的ASP以859美元大幅領先,三星為279美元,OPPO為240美元,vivo為211美元,而小米僅為161美元。
另外,小米的毛利率攀升之后又陷入下滑境地。2023年第三季度以來,小米智能手機業務的毛利率連續下滑,2024年第二季度為12.15%,同比下降1.2個百分點。小米解釋稱,這是國內市場競爭加劇,以及核心零部件價格上升導致。
小米智能手機業務毛利率走勢圖。
方正證券在一份近期研報中指出了小米另一項待挖掘的優勢:小米手機高端化的核心在于用戶心智,小米SU7 的成功,有望助力手機業務高端化破局。這是因為,小米SU7 的用戶多為年輕、高收入且熱衷于小米生態鏈產品的群體。
自研芯片何時成為未來的底牌?
方正證券認為,目前小米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對手(蘋果、三星、華為),均配備自研SoC芯片,自研SoC能在差異化競爭中為手機廠商帶來成本控制、能效優化、軟硬件結合等方面的優勢。“自研SoC是小米高端化戰略中亟待解決的關鍵挑戰”。
在小米15系列的發布會上,雷軍也表示,小米今年預計研發投入超240億,2025年預計達300億元,持續投入AI、OS和芯片等底層技術。
實際上,小米一直在發力SoC芯片的研發。繼2017年2月小米首款自研SoC芯片澎湃S1曇花一現之后,小米的SoC芯片近期有了較大進展。據北京衛視10月20日報道,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總經濟師唐建國披露,小米公司成功流片國內首款3納米手機系統級芯片。
一位曾在某頭部手機廠商芯片研發部門工作的人士向南都記者分析,國內手機廠商自研SoC的一大目的是想規避地緣政治的風險,作為緊急情況下的“備胎”。
該人士說,流片成功不等于就能真正大規模商用,“這只是百里長征的第一步,后續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除了硬件成本,自研SoC的手機廠商還需要很大的軟件優化團隊,和第三方軟件公司進行合作優化,得保證所有的第三方軟件在芯片運行不會出任何商業事故。從流片成功到商用,最快也得兩年左右。而且,即便商用,也不一定能馬上趕上聯發科的水平,后者早已經過多年的優化。
Counterpoint Research高級分析師白晟昊此前告訴南都記者,有了自研SoC,并不代表手機廠商不會再采購來自高通、聯發科的SoC芯片,而是會根據不同的產品定位,進行對應的SoC芯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