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發展的三十年里,互聯網與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進步,為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然而,技術的雙刃劍特性也日益凸顯,對信息安全、隱私保護及倫理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戰。近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院長熊璋在接受光明網專訪時表示,我們現在面臨的安全問題、隱私問題,有技術層面的問題,但是更多的是,需要法律和倫理的約束。
“互聯網的出現,給社會的發展,給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巨大便利,巨大促進。”熊璋認為,這些技術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還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在談到技術帶來的挑戰時,熊璋認為:“比方說深度偽造,原來很容易判斷一段證據是不是可以當真,但今天人工智能+互聯網,使得很多視頻的真實性難以保證。”他指出,深度偽造技術使得文字、照片、聲音乃至視頻都可能被偽造,這對社會信任體系構成了嚴重威脅。
面對這一挑戰,熊璋認為,法律和倫理的約束至關重要,必須在互聯網對社會影響的基礎上,制定更加完備的法律,形成更加完備的倫理體系。
他還特別提道,法律應嚴格規定視頻生產者對其作品的責任,無論是人類直接制作,還是借助人工智能生成的視頻,生產者都應承擔相應責任。
同時,熊璋也呼吁全民提高信息意識:“我們的使用者,全體公民,尤其是青少年,要有鑒別力。”他認為,全民應具備判斷信息真偽、了解信息價值的能力,積極使用正確、準確的信息,避免被錯誤、消極、模糊的信息所誤導。
“相信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種新的文化、新的規則、新的規范,會慢慢呈現。”熊璋認為,這些新的文化和規范,將促進社會更加穩定發展,實現技術與社會的相對平衡。
附原文鏈接:
https://share.gmw.cn/digital/2024-10/25/content_37636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