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I深度介入新聞業,傳統報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一方面,新興媒體的興起不斷擠壓報業的生存空間,廣告市場被瓜分,發行量和閱讀率持續下降;另一方面,AI技術為報業提供了轉型升級的新路徑,通過智能化轉型,報業有望重塑自身價值。在新聞生產傳播流程方面,報業可以通過智能采編、人機互動、私人定制等方式提升報業效率與用戶體驗;在從業者技能素質方面,需要注重跨界學習、捍衛新聞原則及人本理念的重要性;在報業功能方面,報業可以擴展輿情監測引導、構建公共論壇、助力基層治理等新功能。
【關鍵詞】報業 人工智能 智能媒體 新聞從業者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AI的智能化與自動化水平顯著提升,其在報業的地位也不斷攀升,從最初作為新聞從業者的簡單輔助工具,逐漸發展為新聞生產過程中的“擬主體”。當前,AI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全面介入內容生產、信息分發、用戶互動、廣告投放、輿情管理等各個環節,不僅重塑了新聞生產與傳播的模式,還悄然改變了受眾的信息接收方式和閱讀習慣,這一變革對報業傳統生態構成了顯著沖擊與挑戰,也為其轉型升級開辟了新機遇。本文將分析AI時代報業所面臨的沖擊,并圍繞AI對新聞生產傳播流程、新聞從業者技能素養、報業功能拓展三個維度,探討AI時代報業的發展策略。通過這一分析,期望能為報業在智能化浪潮中抓住機遇、實現轉型升級提供有益參考。
一、漫長寒冬:AI時代報業面臨的嚴峻挑戰
隨著網絡技術的階段性進步,報業不斷面臨如何與新技術順利接軌的難題。在傳統報業奮力推進數字化轉型之際,新的AI技術接連涌現,生成式AI、智能推薦算法、AI+VR/AR技術、AI虛擬主播、場景化服務、智能可穿戴設備等技術不斷被應用于新聞業,成為吸引用戶入駐平臺、增強用戶黏性的關鍵因素。
AI技術不僅革新了新聞生產傳播流程,還引發了用戶媒介消費習慣的深刻變革,這主要表現為用戶信息接收的碎片化、個性化、實時化、全時化、多媒體化、互動化趨勢。這種以用戶為中心的新聞生產、傳播、收受過程,為用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優質閱讀體驗,致使用戶在新媒體平臺上投入大量時間,形成高度依賴。這一趨勢加劇了報業內容與形式創新的緊迫性,盡管報業正在經歷數字化轉型,但其報道內容仍易被信息洪流淹沒,面臨邊緣化的風險。
具體而言,報紙的發行量和閱讀率呈現出持續下滑的態勢。報紙的印刷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報紙的發行量,據中國報業協會印刷工作委員會的統計數據,2023年度全國報紙印刷總量為566億對開印張,相比2022年的584億對開印張,下降了3.02%。[1]同時,從2014年至2023年,我國成年國民的報紙閱讀率從55.1%逐年下降至23.1%,[2]直觀反映了報業市場的萎縮趨勢。
更為嚴峻的是,報紙的主要經濟支柱——廣告收入遭受重創。新興媒體蓬勃發展,不斷擠壓報業的生存空間,瓜分報業的廣告市場。特別是智能廣告的興起,以其精準投放、效果可量化等優勢,吸引了廣告主的青睞。廣告主紛紛將預算轉向數字平臺等到達率和可見性更高的平臺中,導致報紙廣告收入大幅縮水,央視市場研究(CTR)數據顯示,2023年報紙版面廣告刊登額同比下降了10.6%。
面對AI時代智能媒體的全方位沖擊,報業亟需認識到“傳統媒體的衰退源于新媒體,出路也同樣只在于與新媒體的融合”。[3]基于此,報業必須勇于擁抱新技術,積極探索與智能媒體的融合路徑,以創新求生存,以融合謀發展,方能在新時代媒體格局中重煥生機。
二、人機協同:AI優化報業的新聞生產傳播流程
在傳統報業模式中,新聞的生產與傳播過程呈現出資源密集的特征,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及時間的投入,記者與編輯各司其職,獨立運作,導致流程間存在顯著的隔閡與效率瓶頸。然而,隨著AI技術的介入,這一行業格局正經歷著革命性的轉變,AI以近乎全知全能的姿態打破了傳統新聞生產傳播流程間的壁壘,推動了報業向集約化、高效化方向發展。
(一)智能采編,加速新聞生產
人類記者有著固定的生理節律和休息需求,這限制了新聞采編工作的連續性和即時性,夜間或緊急事件發生時,可能難以迅速派遣記者到達現場。AI技術的引入徹底打破了這一限制,其全天候、不間斷的運行特性確保了報業對新聞事件的即時響應與實時監測,有效避免了因人力不足或時間延誤而錯失重要新聞的情況。
在危險或難以直接進入的現場,如火災、地震災區或交通事故現場,AI結合無人機、智能傳感器等設備,構建起“機器人記者”體系,能夠安全、高效、精確地收集現場信息。這些智能設備通過高清攝像頭捕捉實時畫面,并利用AI視覺識別技術,以超乎人類感官的精度與速度,多維度地提取并解析現場關鍵信息,極大地豐富了新聞素材。
不僅如此,AI還具備強大的數據處理與內容生成能力,能夠迅速將收集到的信息轉化為圖文并茂、數據翔實的新聞稿件,甚至通過虛擬主播形象與語音合成技術可以實現及時的新聞播報。相較傳統報業新聞生產流程中記者面臨的資料搜集、整理及稿件撰寫等多重工作,AI的介入顯著減輕了記者的工作負擔,極大地縮短了新聞從采集到發布的時間周期,提升了新聞的時效性。特別是在需要持續更新信息的重大事件中,如奧運會、選舉等,AI憑借其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能夠即時整合社交媒體和各類信息源的數據,為公眾提供實時報道與分析。
此外,AI還能通過分析歷史事件相似度、社交媒體熱度等數據,預測潛在的新聞熱點,為記者提供選題建議。這一功能在突發事件中十分有效,如新華智云開發的“突發識別機器人”,能夠自動捕捉屬于突發事件的訊息,提醒記者、編輯優先處理,極大提升了新聞報道的響應速度。
(二)人機互動,提升參與意愿
在傳統報業領域,新聞傳播模式顯著呈現出單向性特征,報紙作為靜態媒介載體的本質限制了即時互動的可能性,讀者難以對報道內容實現即時反饋。傳統反饋渠道,如書信、電話等,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大量散亂的信息需要人工整理和分析,對于資源有限的報社來說處理成本較高,難以廣泛推廣。這導致傳統報業環境中的受眾更多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參與感較弱,難以形成對報紙品牌的歸屬感。同時,報社不能通過反饋準確了解讀者的需求偏好,長此以往,導致讀者對報紙的滿意度下降。
報業在智能化轉型進程中積極引入AI技術,可以搭建高效的用戶反饋處理系統,不僅可以實現對海量信息的自動化處理與快速響應,從而提升用戶滿意度與品牌信任度,還能通過智能算法對反饋內容進行分類整理,對無用信息、錯誤信息和涉嫌人身攻擊等的不良信息進行初步過濾,凈化了互動環境。
為進一步增強用戶參與感,報業還可以設計融媒體互動產品,依托AI技術實現與用戶的深度互動。融媒體互動產品巧妙融合了新聞內容與互動游戲,通過參與游戲、回答問題或進行投票等方式,用戶可以深入了解新聞事件。而AI技術的應用使得互動更加智能化,能夠基于用戶行為數據動態優化互動內容,進一步提升了用戶體驗。
此外,更重要的是,AI在人機互動中的角色已遠非單向度工具那么簡單,它也是“可以和人類對話交流的對象”[4]。報業可以通過虛擬主播、聊天式新聞機器人等,讓AI實時解答用戶提問,減少信息滯后與謠言傳播風險。同時,具備人格化特征的AI可以與用戶建立情感聯結,提升用戶黏性。以Quartz聊天式新聞機器人為例,它通過模擬人類朋友聊天的模式,結合表情包與輕松語調,為用戶帶來全新的新聞閱讀體驗,贏得了市場喜愛。
(三)私人定制,打造專屬媒體
當前,報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仍然存在單向傳播問題,部分報紙的數字化平臺中,新聞內容依舊是“千人一面”。面對智能化轉型的浪潮,報業應充分認識到個性化傳播的深刻影響,積極利用AI實現“千人一面”的精準傳播。
更進一步,用戶不僅能夠根據個人需求定制信息內容,還能享受到專屬AI虛擬主播帶來的個性化新聞播報服務。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在智能傳播時代,甚至可以實現“人人都有AI主播”[5]。借助AI虛擬主播,報業能夠顯著提升用戶在實時新聞播報方面的個性化體驗,用戶可以自由調整主播的外觀(妝容、發型、服裝)、聲音、動作、播報背景和風格,滿足個性化審美與需求。
此外,虛擬主播還可以集成聊天機器人技術,實現與用戶的實時互動。這種互動不僅限于新聞內容本身,還可以基于用戶的多維度畫像,擴展到用戶的個人興趣領域,從而豐富用戶的媒體使用體驗。
虛擬主播的“記憶”“回憶”功能對提升用戶的個性化體驗至關重要。AI能夠存儲并隨時調用用戶輸入的信息,構建與用戶的共同記憶。同時,結合自然語言處理與情感分析技術,虛擬主播能夠嘗試解析用戶情感。同時擁有“記憶”與“類人情緒反應”,AI最終可以展現出高度的“擬人化”與“私人化”特征,從而激發用戶更積極、愉悅地使用體驗,甚至建立起類似朋友般的情感關系。此外,專屬虛擬主播的應用還能提升新聞傳播效能,因為用戶對個性化定制的虛擬主播更具親切感,進而對其播報的內容會給予更多關注。這對于正在經歷內容同質化挑戰的報業而言,是增強品牌忠誠度、提升用戶黏性的有效途徑。
最后,AI技術還能依據用戶的興趣偏好、使用行為、地理位置等多維度數據,進行智能化的廣告精準投放。這種高度個性化的廣告內容相比傳統廣告更具吸引力,能夠顯著提升點擊率與轉化率,為報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提供有力支持。
三、共生共榮:AI倒逼報業從業者技能素質的提升
盡管AI在新聞采編、內容審核等方面部分替代了報業從業者的傳統職能,但兩者之間不全然是競爭和替代的“零和博弈”關系,而是日益呈現出相互依存的態勢。一方面,AI的行動仍依賴于人類的指令設定,其性能提升也離不開人類的干預。另一方面,AI憑借其卓越的計算能力正深刻重塑報業生態,促使報業從業者緊密地融入這一技術變革之中,共同構建共生共榮的生態體系。
(一)人才轉型,打破職業壁壘
AI的介入正加速新聞行業職業結構的深刻變革。AI的應用推動了報業的跨界融合進程,這導致傳統的新聞采編人員需要轉型為具備技術背景的復合型人才,能夠利用新的技術工具提升新聞內容質量和傳播效果。為此,報業應積極開展跨界培訓,不僅強化新聞采編基本功,還需融入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領域的前沿知識,使從業者理解AI的基礎運作原理,并能夠有效使用AI資源。
AI不僅促進了報業與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的融合,還打破了傳統媒體行業間的職業隔閡。報業從業者需摒棄舊有職業認知的束縛,廣泛涉獵不同傳媒領域的知識,利用AI技術創作出高質量的多媒體內容。傳統媒體行業中,報紙、廣電等需要的是更多的精于一技的專業型人才,新媒體平臺出現后,傳播渠道被壟斷,傳統媒體行業不得不統一格式,以符合新媒體平臺要求的文本形式呈現內容,職業壁壘初步被打破。
而今,AI技術的全面滲透更是將這一趨勢推向新階段,智能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報業向智能化轉型的步伐加快,媒體系統內涌現出多種AI產品,新華智云推出“安全核查機器人、多渠道發布機器人、智能配音機器人、視頻包裝機器人、虛擬主播機器人、數據新聞機器人、用戶畫像機器人”等25款媒體機器人,[6]覆蓋了新聞生產、發布、數據分析等各個環節,極大地促進了不同媒體行業間技能與知識的流通。
面對這一趨勢,報業從業者應樹立大媒體觀念,超越單一媒體形態的局限,積極擁抱AI帶來的技能融合趨勢,通過不斷學習,拓寬自身能力邊界,與AI共同推動報業的發展。
(二)匡扶價值,捍衛專業原則
為了確保AI產出內容符合新聞規范與倫理,AI研發者需要將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原則融到算法設計中。這一過程要求研發者對新聞行業的知識有全面而深入的把握,從而使AI能夠構建公正、客觀、真實的信息環境,避免誤導性內容和歧視性內容的滋生。為此,加強AI研發者與報業從業者的合作顯得尤為關鍵。報業專家深諳新聞報道的實際挑戰,他們的專業知識可以幫助開發者理解新聞生產中的細微差別之處,發現潛在問題,及時調整和優化AI,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新聞環境。
AI對構建真實的新聞環境具有重要影響。在升級迭代后,AI已具備對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內容進行深度偽造的能力。因此,報業從業者需要對AI生成的內容進行嚴格審查。一方面,報業可以利用AI核查AI,但鑒于AI在處理人類復雜信息時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需要結合人工核查來驗證AI的結果,報業從業者可以應用傳統的新聞調查方法進行復審。另一方面,報業從業者需要制定明確的內部規章,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對AI系統的使用進行監控,嚴防其被濫用于信息造假。
“新聞記者的諸種使命中,最重要的是對人的命運的關愛、對人性的尊重、對人格的維護”。[7]這是當前AI技術所難以企及之處,也是報業從業者發揮獨特優勢、展現職業魅力的舞臺。新聞報道不僅僅是事件的簡單記錄,更是對社會生活的深刻關懷與反思。在報道過程中,記者需時刻關注被報道者的感受與社會影響,避免無意中的傷害。相較之下,AI因無法理解倫理情感,其生成的內容可能顯得缺乏溫度,甚至侵犯他人尊嚴。
(三)以人為本,發揮人類價值
在AI日益普及的今天,報業從業者如何在AI的輔助下發揮自身價值,成為亟待探討的問題。在智能媒體時代,要想實現人與技術的和諧共生,不僅需要被動地界定AI的應用邊界,更需要積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8]。報業從業者需要認識到AI只是輔助工具或工作伙伴,其角色定位在于增強而非替代人類做決策,即便AI能高效執行諸多任務,報業從業者依然是守護社會精神文化的中堅力量,其角色與價值無可替代。
在智能媒體時代,盡管AI在某種程度上主導了信息分發的流程,但這并不意味著新聞從業者在內容把關上的全面退場。實際上,信息分發的算法邏輯仍由人類設計,確保了新聞流向的可控性,哪些信息能夠進入公眾視野,哪些應被過濾,仍由從業者掌握著關鍵話語權。況且,AI生成內容的最終發布權依然牢牢掌握在編輯手中,這要求從業者審慎地審核AI生成的稿件,確保其真實、公正、客觀。
此外,在智能媒體時代,報業從業者可以在AI工具的輔助下進行新聞策展。策展并非原創性的生產,而是對現有資源的精選與重構[9]。這不僅依賴于專業記者的敏銳洞察,也需借助AI的數據分析功能,共同挖掘并呈現網絡中的高質量信息,實現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與深度解讀。盡管AI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但策展的創意策劃與深度編輯仍需由人類完成,記者的獨特視角與敏銳判斷力是賦予新聞以靈魂和深度的關鍵所在。
新聞業作為“社會守望者”的角色,其使命深遠且重大,這一職責非AI所能獨攬。盡管AI技術的引入極大地提升了新聞生產效率,但新聞價值的衡量遠不止于信息的準確無誤,更在于其思想深度及人文關懷,這些均需依靠專業記者的敏銳洞察與剖析。因此,報業從業者在使用AI技術將自己從簡單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的同時,應避免過度依賴AI,將更多精力投向AI難以企及、卻對人類發展至關重要的深度新聞報道上,致力于產出更具反思性和前瞻性的內容。此舉不僅回應了公眾對高質量新聞資訊的期待,也是維護媒體公信力的戰略舉措。在這個過程中,盡管AI尚不具備創作內核豐富的報道的能力,但它可作為強大的輔助工具輔助記者進行數據分析、信息整合等工作,協助人類守望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