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季,智能手機領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內卷情況。各大電商平臺相繼補貼促銷,在官方價格上首銷再立減100元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進入春季,僅僅是在2000元左右的價位,就有一加Ace 3V、真我GT Neo6 SE、Redmi Turbo 3、iQOO Z9 Turbo等多款產品接連發布。
這些智能手機除了定價都在2000元左右外,它們都使用高通第三代驍龍7+移動平臺或是第三代驍龍8s移動平臺、6.7寸左右的屏幕大小、塑料邊框、影像方面也普遍采用一主攝、一廣角、沒有長焦鏡頭的配置。稍稍不嚴謹的說,它們幾乎是同一產品思路下的同類產品。
這種情況的發生,對于消費者而言也許是豐富了選擇,但對于整個智能手機行業而言,也許更多是大環境之下的無奈之舉。
產業鏈收緊,上游連續漲價
根據數據機構IDC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平均售價為438美元,約合人民幣3130元左右,年平均售價同比增長5.5%,這也是智能手機平均售價連續增長的第四年。
相比于全球市場,中國市場由于消費習慣和5G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較好,具有更高的平均價格。GFK數據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手機市場均價已到達3480元,高于全球水平。
在智能手機售價上漲的背后,銷量仍處于低位與上游供應鏈漲價,是最主要的原因。IDC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1.7億部,同比下降3.2%。2023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2.71億臺,同比下降5.0%,創近10年以來最低出貨量。
盡管2023年底到2024年初,智能手機市場有著一些回暖的跡象,但目前智能手機廠商對于出貨量的預期仍處于謹慎樂觀狀態,真我副總裁徐起就曾表示,2024年真我realme的目標是在智能手機大盤緩慢復蘇的情況下跑贏大盤,實現小到中幅的增長。
在銷量處于低點的情況下,廠商也不得不面對上游供應鏈的壓力。徐起告訴鈦媒體APP,2024年智能手機供應鏈價格上漲的趨勢是尤其明顯的,上漲幅度完全超過預期,在諸多零件中價格上漲最猛烈的就是內存。
TrendForce集邦咨詢的報告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NAND閃存和SSD固態硬盤市場都出現了大幅價格上揚,最高幅度接近30%,接下來的第二季度,漲價還會繼續,預計閃存市場將整體繼續上漲13-18%。
除了閃存價格上漲外,智能手機SoC漲價也是明顯的趨勢。根據知名行業信息源“數碼閑聊站”的爆料,高通驍龍8 Gen3等在售芯片的價格已從之前的160美元躍升至200美元,漲價高達40美元,漲幅也達到了25%。
從上游傳達來的的壓力,直接給到了廠商,徐起就曾告訴鈦媒體APP,面對上游漲價,廠商就需要更加精準的刀法。“在消費者需求的部分,滿足甚至是超越期待的滿足他們。在消費者不關注的地方,可以節約成本去做一系列的取舍。”
中端型號走俏,吃凈5G紅利
一直以來,中端智能手機市場的產品開發都是最具挑戰性的。這種產品既不能像旗艦型號一樣傾其所有,把料統統堆給消費者。同時,中端也不能像低端產品一樣,一味縮減產品成本,重點是做到“有亮點無短板”,廠商需要根據自身品牌、渠道的特點,打造針對目標用戶的“甜點”產品。
圖源:Counterpoint Research
隨著大環境的變化,智能手機消費者的習慣也在發生改變。根據數據機構Counterpoint預計,相比2023年,2024年的全球手機價位段中150-249美元價位段將增長11%,而150美元以下區間將同比下降4%。更多的低端手機用戶消費升級到中端產品,將會是接下來智能手機行業的大趨勢。
徐起告訴鈦媒體APP,智能手機在1000到2000元價格區間,甚至1500到2000元以上區間加速增長,取決于很多市場的消費升級和5G普及。
目前,印度、東南亞市場的消費升級趨勢明顯,同時市場也面臨4G轉5G的強風口,包括歐洲市場、東南亞市場,隨著5G運營商的推廣,正在經歷換機的過程,與之伴隨的是智能手機單價的上漲。
根據GSM協會發布的《2022年歐洲移動經濟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歐洲34個市場的108家運營商已推出商用5G服務,普及率穩步提高,5G用戶在移動用戶中的占比為6%。
《2022年歐洲移動經濟報告》預測,到2025年,歐洲5G的平均普及率可達到44%,預計英國和德國的5G普及率在歐洲最高,分別為61%和59%。到2025年,歐洲的5G網絡覆蓋率預計從2021年的47%提升至70%。
鈦媒體APP了解到,全球5G建設提速,對于安卓智能手機廠商而言還有著精簡產品線的利好。過去東南亞、歐洲、拉美等市場雖然有著較大的市場需求,但由于本身5G網絡發展緩慢,消費者也更傾向于選擇更便宜的4G手機,國內廠商雖然有著完備的5G產品,也不得不為這些市場推出低配的“特供”4G產品。隨著5G的加速推廣,這一切也即將成為過去式,而智能手機廠商也將因全球5G普及,吃到更多的紅利。
綜合來看,產業鏈上游的漲價促使了智能手機廠商對于中端手機的投入,希望能夠用更低的成本和售價換取更高的中端手機銷量。與此同時,全球范圍內5G網絡的發展給了消費者帶來全新的購機需求。廠商和消費者在產品層面達到了某種意義上的一致,這才導致如今智能手機在2000元檔“血拼”的狀態。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國產智能手機尤其是中低端智能手機,目前還存在“按芯片型號定機型”的問題。上述的一加Ace 3V、真我GT Neo6 SE、Redmi Turbo 3、iQOO Z9 Turbo,除了芯片差異外,只是在電池容量、屏幕細節以及外觀品牌上稍有不同,本質上可以看做一種思路下的產品。在錨定了SoC和價格后,剩下能夠留給中端智能手機操作的空間并不很多,很難實現差異化就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想要解決中端產品困局,各智能手機廠商也許要從“更深”的功夫做起。在這一點上,此前的華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方面通過品牌營銷,華為在國內市場有著很好的品牌形象和認知度。另一方面,通過P系列、Mate系列高端產品,華為手機很早就給大眾留下拍照好的認知。以至于今日,大多數消費者都留有先入為主的概念。
上面說的這些優勢,直接導致了華為在中端手機市場上有著獨特的優勢,哪怕賬面參數上并不占有,也能憑借品牌優勢扳回一城。整件事情反過來其實也可以理解為,正是因為一加、真我、Redmi、iQOO的產品,在品牌層面都沒有絕對的優勢,才造成了如今智能手機在2000元價位上相互擠壓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