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2024中國新媒體技術展現場。蔣京洲 攝
川觀新聞記者 蔣京洲 發于湖南長沙
10月15日,在2024中國新媒體大會“融合創新 智慧傳播”技術應用論壇上,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發布了《大模型深度賦能媒體智創融合——中國智能媒體創新發展報告(2023—2024)》(下稱《報告》)。
在《報告》看來,對于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浪潮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并存。一方面,大模型落地傳媒行業已成現實,產生了一批卓見成效的應用案例,在助力媒體深度融合發展、賦能媒體智創融合方面發揮作用。但同時,也面臨著商業模式不成熟、內容合規和真實性存在擔憂等問題。
人工智能大模型已經在智能媒體創新發展的哪些場景中得到應用?未來,大模型將以怎樣的趨勢和形態賦能智能媒體融合發展?對于這些問題,川觀新聞記者結合大會見聞對《報告》內容進行了梳理。
賦能媒體發展,人工智能應用現狀如何?
對于媒體機構而言,大模型首先可以應用在自身核心業務流程的智能化升級,促進“策采編審發評饋管”的全流程提質增效。
在與本次大會同步召開的2024中國新媒體技術展上,可以看到此類應用已有廣泛落地。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華社展位上,AI審校、AI編輯等應用吸引觀眾駐足。同時,一些地方媒體也基于自身擁有的媒介資源訓練私有模型,滿足當地個性化的編審需求。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展出了其自主研發的8K超高清制播系統。蔣京洲 攝
從應用模式來看,《報告》提出了大模型問答、“副駕駛”和智能體三種模式。其中,大模型模式是指以自然語言進行人機交互,提供寫作素材、靈感等。
“副駕駛”模式則是更加深度地融入媒體生產,人和機器參與到各自的工作流中共同發揮作用,最終達成合作。例如,川觀新聞將數字人融入視頻生產、封面新聞利用智媒云對傳播數據進行智能分析等就屬于此類應用。
在智能體模式下,人工智能被賦予了更大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人類更多的扮演監督和管理者的角色。記者在星圖比特的展位上看到,該公司研發的大模型已經能夠自主挖掘熱點線索并智能生成多模態媒體產品。但同時,由于此類應用模式所帶來的內容合規等問題,許多媒介機構對此仍持審慎態度。
在《報告》看來,大模型持續為媒體行業在生態拓展、鏈接用戶等方面賦能。特別是從通用大模型到行業垂類大模型,人工智能所提供的服務更加精準,個性化更加突出。
但《報告》同時也指出,大模型落地傳統行業仍要面臨數據合規、內容安全、業務融合、落地成本等方面的問題。特別要指出的是,當下如何利用大模型賦能媒體融合的路徑尚不明晰。對主流媒體而言,對通用大模型采取“拿來主義”并不可行,打造安全可控的媒體大模型技術底座才是破局之道。
展望未來趨勢,媒體與人工智能如何互促?
《報告》認為,推動高質量語料數據庫建設助力價值對齊,既是媒體行業推進人工智能大模型落地應用的優勢所在,也能助力人工智能行業發展,保障大模型健康,是未來行業應用落地的一個重要趨勢。
俗話說,“種瓜得瓜”,大模型價值對齊與語料庫關聯緊密。媒體在自身擁有的高質量語料數據集上具有天然優勢,許多媒介機構已開始建設自有語料數據庫,以用于模型訓練、價值對齊等應用。
人民網匯集各方資源建設原始語料、重點領域語料和重點問答語料等在內的“主流價值語料庫”,協助各類生成式AI系統加速合規達標。川觀新聞也于近日宣布,四川省情語料庫“若水”正式上線,將為媒體領域大模型相關應用及智庫服務提供強力支撐、為各類大模型提供安全語料支撐、知識增強服務、助力各類人工智能應用實現主流價值觀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