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終于迎來暖春!權威市場研究機構IDC發布數據顯示,繼去年年底小幅回暖后,今年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同比增長6.5%。
大盤回暖之際,兩家中國品牌的表現格外搶眼,一邊榮耀以17.1%的市場份額拿下第一,一邊華為同比大漲110%,二者并列第一。榮耀和華為成為中國智能手機“雙雄”。
▲2024年第一季度五大智能手機廠商市場表現,來源:IDC
其實從去年8月華為強勢回歸開始,輿論普遍熱議榮耀可能會受到最大影響,如今靴子落地,榮耀不降反增,甚至一舉奪魁,成為中國智能手機品牌中表現最亮眼的一個。
值得一提的是,在600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場,榮耀出貨量更是同比增長123.3%,躋身高端三強,可以說,在國內高端市場的王者之戰中,榮耀已經拿到了入場門票。
如果說華為回歸帶來的銷量增長更多是因為其品牌勢能,那么榮耀的登頂就完全是憑借自身的產品力和技術優勢帶來的體驗領先。
所以榮耀到底有何與眾不同之處?仔細扒開來看,AI無疑是拉開差距最大的地方。
從MagicOS 8.0的發布、魔法大模型端側落地、平臺級AI深入系統,到基于意圖識別的人機交互模式正式亮相走入每個消費者生活中。手機智能化交互體驗迎來一次革命性“躍遷”,而這也成為榮耀手機產品人無我有的獨特優勢。
得益于AI及其他方面的一系列重磅升級,Magic6系列首銷第一季度出貨量超過上一代首銷前二季度出貨量之和;搭載平臺級AI的榮耀Magic V2以及其他折疊屏家族產品,去年以來,同比漲幅最高達到 675.4%??梢哉f,銷量的暴漲就是AI重磅升級得到市場認可的最好檢驗。
從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國內智能手機產業快速擁抱AI大模型,各種端側大模型落地、各類AI應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那么問題來了:手機大廠們都在做AI,為何榮耀能脫穎而出?
AI大模型的落地,必然將會成為推動智能手機長期發展的關鍵動力,進而對整個智能手機生態和應用場景產生顛覆性影響。
雖然AI手機前景如此,但現階段各家廠商上基本上都在摸索階段,甚至更多做的是“手機AI”——在端側集成云側大模型,在手機上提供各類AIGC應用和功能。
相比之下,榮耀似乎成為了一家另辟蹊徑的廠商——聚焦更底層的系統層,而非更顯性的應用層,用AI把手機操作系統、用戶體驗重做一遍。
面對AI大模型熱潮,榮耀為何沒有選擇一擁而上,而是選擇了一條人跡罕至又極具挑戰的路?榮耀用AI重構底層操作系統的做法究竟與做手機AI的行業常見做法有何不同?榮耀提出的四層AI架構又將如何影響其自身乃至整個行業在“智能化”這條路上的發展?
本文中,智東西將逐一拆解上述問題,論證在智能手機賽道迎接AI變革的今天,為什么看起來有點“笨”的榮耀的AI布局路線,更具前瞻性、開創性和引領性,以及這條AI路線,將把榮耀、消費電子行業,乃至整個世界,帶向何方。
一、AI重構智能終端,從手機AI到AI手機,操作系統成關鍵分水嶺
對于要如何做AI手機,可能各家都在探索,有著不同的路徑,但對于AI大模型重要性的認識,卻是沒有任何分歧的。
以大模型為代表的AI新技術的涌現,必將加速智能終端的“重構”,這種重構或許不僅會影響終端行業,終端行業之上生長的服務生態甚至也將被重構。
AI不再像從前一樣只會簡單識別文字、語音,查找數據庫中的答案,而是基于多模態技術理解人類社會的各類信息,這無疑會讓用戶接觸服務的入口發生巨大改變,人機交互的方式也將被重新定義:應用市場成為過去時,手機開始主動提供服務,交互從單向轉變為雙向。
AI讓手機真正理解我們成為現實,AI開始真正有了“生命”,變得“主動”,這也是為何目前行業中普遍有“智能體”這樣的叫法。
這樣巨大的變化帶來的體驗革新,必然會給手機行業注入新的活力,刺激新一輪消費需求升級。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雖然AI大模型進入手機賽道還不到一年,但“分水嶺”顯然已經到來。
做手機上的AI,還是用AI重構手機,已成為手機廠商們不得不面對的“岔路口”。
手機上集成了AI功能,是不是就是AI手機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如果只是作為一個“算力平臺”,去給各類第三方AI功能和應用提供算力支持、提供一個可以顯示圖像、可以交互的界面,這對于手機廠商來說,遠不是增量價值所在。
在趙明看來,AI手機意味著用AI來重構和使能手機應用和操作系統,以及消費者體驗和業務邏輯的方方面面,AI是根基,AI在手機上是無處不在的,這才能叫AI手機。
站在今天來看,榮耀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選擇用AI重構手機的重要性和正確性。但實際情況是,并不是每家廠商都有用AI重做一遍手機操作系統的能力和魄力。這背后的技術難度自然也不在同一個級別。
二、工具派VS智能體派,榮耀在蘋果瞄準的方向上提前走了三年
不同玩家做出的不同選擇,已經讓目前的行業發展出了兩種不同的“流派”:以榮耀、蘋果為代表的“智能體派”,以及由三星和其他國內智能手機品牌為代表的“工具派”。
工具派廠商更多將AI大模型的能力作為一個“能力包”放入手機中,這些能力包中包括各類單點的AI能力,比如總結文章要點、根據描述畫圖、做圖片消除摳圖,或者生成炫酷的文案內容,從而提升手機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效率。
但這種方式的問題同樣明顯:場景有局限性、只能單獨解決一類問題、用戶學習成本高,其邏輯仍然是“人去理解自己所使用的設備”,用戶體驗到的僅僅是“手機上的AI應用”。
當然,這樣做有一個好處,就是“快”,可以在短時間內給消費者帶來新鮮體驗,進而贏得市場關注度。
但當我們冷靜下來就會發現,這些體驗,似乎都可以是“下載一個App”就能獲得的,而且相比其他品牌來說也是“0壁壘”的。
在業內人士看來,能下個AI App就解決的,不是真正的AI手機。
相比之下,榮耀的平臺級AI,實際上就是一個裝備在手機軟硬件毛細血管里的智能體,它不是一個大模型,也不是一個操作系統,而是一個用AI重構的操作系統。
這個“智能體”可以像助理一樣,根據我們的需求去拆解任務,然后一步步完成,這個過程中它可能會調用手機中的各類應用、各種大模型能力,它甚至可以幫我們規劃旅行、組織聚會。
它也可以理解我們的意圖,識別我們的使用場景,智能化地主動給我們提供各類便捷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