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不管整個汽車市場出現了多少亂象,價格戰裹挾著輿論戰,對在局者造成多重困惱,或是市場本身出現的發展裂痕令所有人深感焦慮,有一點還是很明確的,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在得到不斷提升的同時,消費者對于新能源車的態度已然有了極大改觀。
而這一切的發生,幾乎讓人斷定,市場轉型的進程已然是沿著我們設想的速度向前掘進著。尤其是在中國,“新能源車就是未來”的認知,只會在這一輪又一輪的市場更替下愈加被加深。
但話到此處,隨著整個新能源車市也開始出現分化,我們不得不提出一個新的疑問,如果將純電動車單獨從新能源車的矩陣中拎出來,事情又是否仍按照這個勢頭進行下去呢?
簡單來說,盡管新能源車的市場滲透率節節攀升,論純電車的銷量增速卻和這一趨勢產生了一定的落差。大量混動新車的出現,在造就新能源市場盛世之余,似乎也令外界忽略了純電車往后發展的桎梏。
![“綠牌混動”熱銷,新能源的盡頭還是汽油](http://www.dfulqf.cn/uploads/image/2024/0822/21060131320.jpg)
在過去的7月,整個中國市場共計賣出了87.8萬輛新能源車,同比增長36.9%,確實不假,可細細一看,純電動車的增長率大幅落后于綠牌混動車,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火熱,有著太過強烈的自我特色。在這一番亮眼表現的背后,市場日趨現實的變化過程,很值得我們深思。
長久以來,我們總是認為,因為行業對于電動化轉型的急切要求,中國電動車制造商的實力早早站上了市場頂峰,消費者對于電動車的理解更是遠超其他各個國家。隨著新的業態形成,中國新能源車市所走出的每一步都會令全行業為之側目。
那如今看來,這個市場很可能只是走出了一條極具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是否如我們所暢想的那樣可以一個完美的轉型身姿在全球市場上成為藍本,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演進。
市場分化漸顯
當前,中國車市正在加速去發動機的速度很是感人。
都以為,在車市開始被新能源車快速滲透的當下,市場規模又沖著年銷2500輛以上的水平而去,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已經進入到一個靠規模化取勝的新階段。發生在市場上的一切都在訴說著,全球車業的轉型中心正在植根中國。
![“綠牌混動”熱銷,新能源的盡頭還是汽油](http://www.dfulqf.cn/uploads/image/2024/0822/21060134931.jpg)
再一個,當頭部自主車企一邊總以自己的方式宣布中國汽車將由本土企業所執掌,另一邊靠著三電技術的大棒驅逐著那些合資品牌,我們確實沒有理由對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給出自己的疑問。
而從去年的上海車展開始,眼看所有外資車企仍跟不上中國車市的進化速度,幾乎沒有人會說,事關中國汽車的未來不會就此改寫。只是,走到今天,當一切都在向好發展時,眼睜睜看著新能源車市全靠綠牌混動車撐了起來,也真不知作何感想。
當然,純電動車銷量放緩的勢頭,還真不是突然到來的。
都不說,今年又有多少海內外造電動車的新勢力陷入停擺,單單就特斯拉,鑒于其銷量增速從2021年至2023年從巔峰近90%跌到40%附近,今年就接連取消了要在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建廠及其他投資。即便是對于看似敲定的墨西哥建廠計劃,特斯拉都表示要推遲到美國大選后再做定奪。
作為行業龍頭的特斯拉尚且如此,那是否還有純電車廠商能獨自威風呢?想必,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綠牌混動”熱銷,新能源的盡頭還是汽油](http://www.dfulqf.cn/uploads/image/2024/0822/2106024L0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