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重慶,2024年世界青年發展論壇數字發展主題論壇,深耕數字發展領域的中外青年代表們圍繞“人工智能時代的技能與產業”主題,就數字技術、數字產業、數字安全等議題進行探討交流。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崢苨/攝
人工智能(AI)時代來了,是不是很多工作崗位就要消失了?可以完全相信人工智能嗎……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背后,總是伴隨著各種各樣的討論,其中的核心問題就是:人工智能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什么?
“既有機遇也有挑戰。”這是中亞人工智能協會主席、上海合作組織前秘書長、烏茲別克斯坦前外交部長弗拉基米爾·伊瑪莫維奇·諾羅夫給出的答案。
當前,在討論人工智能時,人們經常會將它與印刷機或蒸汽機作比較,這兩項技術曾在各自的時代引發了革命性的進步,并從根本上改變了大眾的工作方式。“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技術進步的關鍵因素,它正在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以及與周圍世界互動的方式,同時也帶來了我們必須要應對的挑戰。”諾羅夫說。
人工智能的發展深刻地改變了行業的格局,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在8月15日召開的2024年世界青年發展論壇數字發展主題論壇上,來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員、國際組織負責人、青年代表、專家等,圍繞數字發展、人工智能時代的技能與產業等議題展開討論。
8月15日,重慶,2024年世界青年發展論壇數字發展主題論壇“全球青年發展行動計劃”項目路演中,國際ISO《未來網絡技術標準組》委員、重慶云威科技有限公司CEO李力進行題為《青年與重慶的未來 數字探索新視角》的分享。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崢苨/攝
人工智能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點睛之筆”
到重慶師范大學任職兩個月來,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師范大學校長王國胤多次在內部會議上強調:“一定要走好‘人工智能+’的發展之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國胤認為人工智能將會對教師、教材、教室帶來一系列顛覆,但要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接下來可能還有很艱難的工作要做”。
這位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深知,從感知智能走向認知智能階段的人工智能的發展勢不可擋。從前,感知智能階段的研究讓機器能聽會說,能看會認,而一旦研究進入到認知智能階段,則要求機器能理解、會思考,可以對知識進行組織、整理、靈活運用、聯想推理等。
在論壇現場,王國胤展示了一組與ChatGPT的對話。在圖片里,人工智能把三顧茅廬的故事主角錯認為曹操,而在隨后的對話之中,人工智能在對方的質疑之下反復修改答案,缺乏一定的獨立思考和判斷。“ChatGPT是在‘翻萬卷書’,而非‘讀萬卷書’。”
王國胤認為,人類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邏輯能力、創造能力,但人工智能的語言大模型還無法考慮語法、語義、語用等方面的語言特性。未來,人工智能將融合人類認知原理與計算機信息處理空間變換過程的多粒度認知計算,展開更深層次的“進化”。
在重慶師范大學,王國胤與教師們經常討論的話題是:課堂教學要怎么改?專業課程設置要如何調整?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幫助學生實現更高效的學習?
“老師不改變,就無法滿足學生的訴求,也適應不了社會的發展需要。”王國胤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在這一場“進化”浪潮之中,教師也需要“求變”,即轉變教學思維、更新教學經驗,進行教學方式、模式的深度改革。
在中國,教育部啟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4項具體行動,包括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上線“AI學習”專欄,邀請“大咖”談AI、組織名師教AI、鼓勵師生學AI;推動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智能升級,支持全民個性化終身學習,上線智能工具增加課堂互動,促進就業、考試、留學等教育服務更加便捷暢通;實施教育系統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大模型從課堂走向應用;將人工智能融入數字教育對外開放,搭建數字教育國際交流平臺,提供人工智能教育的中國方案。
諾羅夫注意到,目前部分國家正在展開人工智能的課程研發以及人才培養工作。他發現,人工智能項目推動政府、大學、企業之間的合作,促進了人工智能相關人才的涌現和技術的發展創新。
“激發學生對人工智能學習的渴望,推動他們融入人工智能的實踐。”諾羅夫認為,需要將人工智能技術和傳統產業相融合,培養復合型的人才,從而擁抱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