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自主研發的通用人形機器人母平臺“天工”,不僅可以實現開放調用通訊接口,靈活擴展軟、硬件等功能模塊,還采用了其獨立自主研發的全新人形機器人運動技能學習方法,實現了全球首例純電驅全尺寸人形機器人的擬人奔跑。
“天工”在工作人員操作下展示復雜地形移動功能。中新網 李新媛 攝
“智能產業發展如此迅速,何時才能真正實現落地推廣?”參觀了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后,高中畢業生貝思達如是感慨。
“目前來說,五年內還很難實現產品化落地,但在此階段填補已經能落地的場景非常重要。”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副理事長李興龍聽到后,立刻熱情回應。
貝思達一直關注人工智能領域發展,李興龍畢業后到內地就業創業,深耕人工智能領域多年,偶然的一次搭話讓兩地青年成了“忘年交”。
走在亦莊,仿佛置身“科幻之城”,貝思達對一切都感到好奇。他告訴中新網,本次參觀他十分關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情況,探索如何將人工智能應用到養老、AI和教育領域,這與李興龍的想法不謀而合。
智能機器人執行工作人員指令,為參觀者“比心”。中新網 李新媛 攝
2010年,李興龍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后,進入倫敦帝國理工大學深造。畢業后,他沒有回到香港,而是選擇到深圳工作。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為了更進一步接觸到產業前沿,李興龍又從深圳輾轉來了北京。
研發具身智能,更像是給機器人“做老師”。“使用泛化的通用大模型涉及到的技術含量較高,如果在泛化大模型的基礎上研究垂直大模型,各家公司每家負責各自的行業大模型,大家就能更加專注,對社會帶來更廣效應。”采訪中,講到關鍵之處,李興龍還興奮地用手比出機器人的大致形狀。
參加交流會的京港青年們在北京具身機器人創新中心合影留念。中新網 李新媛 攝
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青年提供了廣闊舞臺和無限可能,也在呼喚大量掌握高精尖技術的新型青年勞動者投入到人工智能領域。
京港兩地青年搭建全面交往、廣泛交流、深度交融的發展平臺,助力京港兩地在促進產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創新融合發展上大有可為。
貝思達和李興龍約定,等他畢業后也要從事人工智能研發,為行業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