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上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汽集團”)與華為終端有限公司在上海簽署深度合作協議。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華為常務董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均出席會議,可見雙方重視程度。
2021年,時任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在股東大會上針對彼時聲量十足的“上汽+華為”合作之事下了論斷。他表示,車企若將涵蓋智駕在內的整車解決方案交給其他公司,那就相當于將“靈魂”交給了別人,自己只剩下軀體。但彼時的華為智選車即如今的鴻蒙智行尚未證明自己的實力。
但如今,上汽集團卻選擇與華為深度綁定。這背后是多重壓力與機遇的交織。
交出“靈魂”?上汽的“破局”之手!
曾經的上汽集團,無論是自主制造還是引進合資一直走在汽車行業前列。
但走進新能源汽車時代,上汽似乎走得稍微慢了一點,雖然也順勢推出了飛凡、智己等全新品牌,但從市占率和銷量上來看,好像沒能延續上汽集團曾經的榮光。
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上汽集團整車銷量為401.3萬輛,同比下降20.07%,其中,上汽乘用車銷量為70.7萬輛,同比下降28.3%。銷量的下滑不僅體現在上汽集團傳統強勢領域的合資板塊,自主品牌也有波及。
隨著銷量的大幅下滑,集團收益也不甚樂觀。業績預期顯示,上汽集團預計2024年度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15億元到19億元,將同比減少87%到90%。
四年后的今天,華為鴻蒙智行旗下“四界”(問界、智界、享界、尊界)已形成市場聲量,華為的渠道、智能化技術及品牌溢價能力,或許將成為上汽破局的關鍵籌碼。
記者了解到,此次合作預計將采用“智選車模式”,也就是說類似于“四界”的合作規則,華為將深度參與產品定義、供應鏈管理及銷售服務。但是這并不代表著上汽集團將自己的“靈魂”交付,畢竟上汽集團作為國內頂尖車企,其自身產業結構優勢仍然不是目前的造車“新勢力”所能比擬。“榮譽加身”的上汽集團在汽車技術研發、生產工藝、質量管理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
此外,在如今汽車領域最大的“風口”——智駕方面,上汽集團也是2024年國家公布的首批L3級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名單中,唯一一家乘用車和商用車項目均成功入選的企業。
第五界來襲:華為想要重塑格局?
華為,或者說它旗下車BU的戰略之前一直圍繞著“不造整車,幫助車企造好車,為車企提供解決方案”。但是,不少業內人士猜測:華為的野心真的會止于技術供應商嗎?
消息顯示,今年1月,上汽集團申請注冊了包括“尚界”“上汽尚界”在內的多枚商標。目前華為旗下鴻蒙智行的命名分別為:問界、享界、智界、尊界,如今即將到來的“第五界”或許即是:尚界。
目前,華為鴻蒙智行“四界”的價格段已經基本覆蓋20-100萬元的所有區間。而此次的“第五界”或許將會填補鴻蒙智行在20萬元以下主流消費市場的空白。在已經“神仙打架”的20萬元以下市場中分一杯羹。
想要占據市場,還是得各取所長,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的軟、硬、芯、云等核心技術上具備著自身的強勁優勢,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駕控、軟件定義汽車等領域也有一定優勢。而上汽集團在底盤、制造方面有著自己的獨門秘籍?;蛟S,華為聚焦智能增量、上汽集團保持供應鏈和成本優勢,二者合力能打造出優秀的產品力。
除了填補市場空白、提升產品力之外,華為也“瞄”上海外市場。上汽集團一直是做“出海”最好的國內車企之一,此前多年海外銷量超百萬輛。雙方合作達成之后,華為或許可以借助上汽集團龐大的全球市場銷售渠道和服務布局,加速智能汽車技術的全球化輸出,實現“走向全球”的戰略布局。
但無論是上汽集團還是華為,“靈魂”都還留在自己手里。二者的合作更多的是基于目前市場環境和現實戰略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汽車市場越來越復雜多變,在和華為合作之前,上汽集團也將旗下榮威、MG、飛凡、智己的“研產銷”進行整合,形成統一平臺。而吉利旗下的領克和極氪也已完成合并??梢姡骷臆嚻笸ㄟ^合并或合作來重塑競爭優勢的路徑,已然顯現無遺。
所以,華為和上汽集團的這場合作不僅是兩家企業共同的戰略選擇,也是目前國內汽車產業從“單打獨斗”到“集群作戰”轉型的縮影。
這場合作之下,華為可以擴展自己鴻蒙智行生態的版圖,上汽集團則憑借技術杠桿重拾國內市場競爭力。無論這場合作終局如何,2025年的中國車市,注定不會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