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入局:從四個輪子到兩條腿的產業躍遷
2025年開年,科技圈被一場“機器人風暴”席卷。小米、小鵬、蔚來等18家車企集體宣布進軍人形機器人賽道,這場跨界行動不僅標志著汽車產業的技術溢出,更預示著人類與機器共生的未來圖景正在加速落地。
財聯社報道
頭部玩家的戰略卡位
- 小米CyberOne(鐵大):身高177厘米的全尺寸仿生機器人,已在小米工廠啟動產線分階段部署,目標直指家庭護理與陪伴場景。其核心優勢在于小米生態鏈的智能家居協同能力。
- 小鵬Iron:搭載自研圖靈AI芯片,擁有15個手部自由度與觸控反饋擬態雙手,正在廣州工廠參與P7+車型生產實訓。何小鵬直言其目標是實現從L2到L3的“數十倍能力跨越”。
- 特斯拉Optimus:作為行業標桿,Optimus手部自由度達22個(接近人類27個),2025年計劃量產1萬臺,目標在2027年實現月產10萬臺。馬斯克預言其收入潛力將超10萬億美元。
第二梯隊的技術暗戰
蔚來組建20人團隊專攻機器狗項目,廣汽推出可變輪足結構的GoMate機器人,理想雖暫緩入局卻強調“AI汽車化”的底層邏輯。這場競賽背后,是車企在智能駕駛內卷下的焦慮突圍——當汽車智能化觸及天花板,人形機器人成為打開增量市場的密鑰。
技術同源:自動駕駛的“基因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