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第一個月,華為以超600萬的手機激活量,力壓小米、OV與蘋果等強勁對手,再度問鼎中國手機市場。這一輝煌成就,無疑是華為戰略反攻的實質性成功的標志。然而,在筆者看來,手機業務對于華為而言,或許正逐漸淡出其核心地位。
回望過去,華為曾因美國的持續制裁,手機銷售一度陷入低谷。但2024年,隨著5G手機的強勢回歸,華為不僅成功重返世界前十,更在2025年初奪回了中國市場第一的寶座。這一系列的輝煌,離不開Mate60系列的卓越表現,其搭載的5G水平芯片、強大的品牌忠誠度,以及愛國因素的助力,再加上HarmonyOS操作系統的成功,共同推動了華為銷量的暴漲。
然而,華為并未因此滿足。在芯片受限的背景下,華為在產品設計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攻堅,Mate XT三折疊手機就是最好的證明。對于華為手機業務而言,芯片和系統仍是兩大關鍵問題。在芯片方面,華為正積極探索如何利用荷蘭阿斯麥DUV深紫外光刻機,實現等效6nm、5nm芯片的制造。不少業內專家,如前臺積電的研發大將林本堅、楊光磊等,都認為用DUV進一步突破5nm是可行的,只是成本和良率的問題。而華為,在多方協助下,已具備了一定規模的先進制程驗證和量產能力,因此,今年華為麒麟芯片在制程上取得進一步突破的可能性極大。
在系統方面,華為將鴻蒙OS捐獻給開源基金,自己則基于鴻蒙原生OS開發自己的系統。從鴻蒙OS的構建,到生態體系的組織,再到完全去安卓應用生態,華為正穩步前行。目前,大部分App已經能夠適配鴻蒙系統,而鴻蒙OS適配筆記本電腦的進程也在加速,未來華為手機、平板和電腦將形成更加緊密的協作閉環。
然而,筆者的核心觀點并非在于分析華為手機能否在芯片和系統端實現進一步破局。相反,筆者認為,在當下時點,手機業務已不再是華為需要重點關注的核心業務。華為的注意力,應該全面轉向造車和人工智能應用這兩大領域。
先聊聊人工智能。華為擁有自己的盤古大模型,這是集合了眾多專家多年心血的結晶。同時,華為也敏銳地察覺到了DeepSeek的開源特性,果斷選擇接入這一開源大模型。在開源和閉源大模型之間,華為選擇了質量更好、更開放的地基來建造自己的人工智能大廈。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了華為對AI的深刻理解和擁抱,更展示了其如何將AI技術與本業相結合,通訊設備、云服務、數字化轉型、電子消費品等領域都將因此受益匪淺。
除了AI技術,華為在AI芯片方面也有著顯著優勢。旗下海思公司正在不斷投入的昇騰910芯片,已成為華為AI算力的核心。目前,不少麒麟手機SoC的產能都要給昇騰讓位,因為AI算力已成為科技博弈的眾矢之的。華為深知,得算力者得天下,因此不僅在硬件上構建全球領先的算力產品,更在軟件能力上力求突破英偉達CUDA的壟斷。
再來說說汽車業務。雖然華為手機業務已難以短期達到2020年的巔峰水平,但汽車業務卻為華為開辟了新的戰場。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板塊,已連續虧損2年,但在2024年上半年已開始盈利,下半年更是進行了獨立運作,建立了引望公司,引入了包括長安集團在內的汽車產業資本。這一業務板塊,很可能在今年實現戰略地位的進一步提升,成為華為的核心利潤點。
綜上所述,華為的基本盤——ICT基礎設施業務,目前已占全球三分之一市場份額,并將繼續維持其市場地位,服務更多發展中國家市場。在穩定基本盤后,手機為核心的電子消費品業務雖難以重回巔峰,但追趕的步伐仍將繼續。而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華為在AI應用領域的發力,以及其汽車業務的進一步增長與盈利。華為,正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思維方式,挖掘著未來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