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預計突破60%的行業風口下,嵐圖汽車CEO盧放高調宣布“All in智能化”,并計劃年內全系車型搭載華為乾崑智駕與鴻蒙座艙,目標直指20萬輛年銷量。
然而,這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戰略背后,嵐圖的發展前景卻暗藏多重挑戰,盧放“有定力”的行事風格與市場需求的快速迭代之間的矛盾,更可能成為其未來發展的雙刃劍。
一、機遇與野心的表象:智能化浪潮下的高歌猛進
市場紅利與技術合作的雙重驅動
2025年被視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智能化的“臨界點”,嵐圖與華為的深度合作成為其最大亮點。全系車型搭載華為乾崑智駕和鴻蒙座艙的承諾,理論上可快速提升產品競爭力,尤其在MPV市場,嵐圖夢想家已憑借華為技術實現銷量破萬。
此外,L3級自動駕駛立法的推進為技術落地鋪路,嵐圖與華為合作的L3級車型研發已啟動,或能搶占先機。
銷量目標與全球化布局的野心
嵐圖2025年20萬輛的銷量目標較2024年的8.5萬輛翻倍增長,且計劃新增4款車型并拓展全球400家門店。若目標達成,嵐圖將躋身高端新能源品牌第一梯隊。
二、隱憂與質疑:激進戰略下的現實困境
銷量目標的“理想化”風險
20萬輛目標的實現需月均銷量超1.6萬輛,而2024年12月的峰值僅為1.2萬輛。在比亞迪、長安等品牌同樣加碼智駕的背景下,嵐圖能否通過智能化差異化實現銷量躍升存疑。更需警惕的是,華為智駕系統的成本可能推高整車價格,與“全民智駕”的普惠愿景形成矛盾。
盧放的“定力”與市場節奏的錯位
盧放以低調務實著稱,強調“長期主義”和“用戶中心”,這一風格雖塑造了品牌穩定性,但在智能化競爭白熱化的2025年,其決策效率可能滯后。例如,友商比亞迪已宣布全系搭載高階智駕,而嵐圖直至2025年初才全面押注華為方案,市場先機或已部分流失。
三、盧放風格的雙面性:穩健底色下的保守隱痛
盧放強調“智駕體驗需回歸安全而非噱頭”,這一理念雖規避了技術冒進的風險,卻也可能導致嵐圖在創新速度上落后。例如,其自研的鯤鵬智駕系統功能覆蓋雖廣,但相較于華為ADS 3.0的實車表現,市場聲量明顯不足。此外,盧放對“利潤短期承壓”的預判,暗示嵐圖或選擇犧牲規模換技術沉淀,但在資本密集的新能源賽道,這一策略可能削弱其融資能力與市場擴張速度。
結語:嵐圖的“豪賭”需要更清晰的路徑
嵐圖2025年的戰略看似兼具野心與理性,實則暗含多重不確定性:銷量目標的合理性、技術路線的可持續性、以及掌舵者風格與市場激戰的適配性。若盧放無法在“穩健”與“敏捷”間找到平衡,嵐圖或將在智能化浪潮中淪為“技術追隨者”而非“行業定義者”。
對于消費者和投資者而言,嵐圖的未來不僅需要華為的“乾崑之力”,更需要一場從戰略到執行的全方位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