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篇:從“躺平”到“搶房”,樓市畫風突變
“帶看量一天漲了190%”“業主直接漲價5000元/平”“搖號搶房認籌超3倍”……2025年春節剛過,上海、深圳的房產中介朋友圈突然炸開了鍋。而就在半年前,許多人還在討論“房價還能跌多少”。這種反差,讓不少購房者直呼“看不懂”——樓市真的回暖了?
數據顯示,2025年1月,上海、深圳新房價格環比分別上漲0.6%和0.2%,二手房漲幅更猛,深圳次新小區均價甚至跳漲5.5%。更驚人的是,成都核心區域新房庫存僅剩2.38個月,部分業主連夜提價掛售,一場“庫存焦慮”正在蔓延。
二、一線城市“硬核”表現:業主漲價、剛需搶跑
上海:從“冰封”到“沸騰”,只差一個政策
上海寶山某新盤二期宣布漲價5000元/㎡,理由是“外立面和精裝升級”。這并非個例——1月上海新房成交面積同比逆勢增長5.59%,兩個新盤甚至觸發積分制、開盤即售罄。二手房市場更瘋狂:春節后第二周成交量環比暴漲190%,帶看量恢復至去年四季度峰值,有中介調侃:“現在不買,明天可能就漲!”
2 . 深圳:次新房成“黑馬”,剛需撐起半邊天
深圳樓市則上演“剛需逆襲”。總價300萬以下的房源占比達55%,但低價房源正快速消耗。以蘋果園小區為例,32㎡戶型去年成交價不到160萬,今年已飆至170萬以上。更值得關注的是次新小區(樓齡5年內)成交價環比暴漲5.5%,遠超全市均值。某中介透露:“新房庫存下降,買家被迫轉向次新市場,業主趁機抬價。”
個人觀點:這波行情看似火熱,實則暗藏分化。上海、深圳的核心地段和品質樓盤確實供不應求,但遠郊項目依然滯銷。購房者別被“漲價”沖昏頭,盯緊交通、學區等硬核配套才是王道。
三、二線城市“逆襲”:南京、成都為何領跑?
1 . 南京:高端盤拉動,房價連漲3個月
南京1月新房價格環比漲0.7%,漲幅全國第一。河西區大平層項目招商金陵序二次開盤漲價2%,竟引發搶購。業內人士分析,主因是庫存銳減——2024年前9月南京住宅成交面積暴跌40%,如今供需逆轉,開發商底氣足了。
2 . 成都:庫存告急,千萬豪宅賣爆了
成都武侯區、錦江區新房庫存僅剩2個多月,高端改善盤成主力。錦江區均價首次破4萬/㎡,套均千萬的仁和春天29號院一個月賣出30套。中介直言:“核心區新房快沒了,二手房東趁機漲價!”
個人觀點:二線城市的上漲本質是“結構性回暖”。南京、成都靠改善盤拉動均價,剛需仍集中在二手房市場。這種“豪宅熱、剛需冷”的現象,可能加劇市場兩極分化。
四、政策“組合拳”發威:止跌回穩背后推手
1. 保交樓+融資松綁:2024年全國保交樓交付373萬套,房企白名單項目獲貸超5萬億,購房者信心逐步恢復。
2. 城中村改造+貨幣化安置:2025年計劃新增100萬套改造,直接創造購房需求。
3. 房貸利率下調+契稅優惠:上海12月新政后二手房日均成交量激增27%,政策“藥效”仍在釋放。
爭議點:有網友質疑:“這到底是真實需求,還是政策催生的泡沫?”筆者認為,當前回暖更多是政策托底與積壓需求釋放的結果,能否持續還需觀察居民收入增長和就業穩定性。
五、未來預判:小陽春可期,但別指望“暴漲”
1. 短期趨勢:3-4月傳統“小陽春”將至,上海、成都等熱點城市成交量或再沖高,但房價漲幅預計溫和(0.5%-1%)。
2. 長期挑戰:三線城市庫存壓力未解,部分二線城市非核心區仍面臨去化難題。房企“高周轉”模式終結,行業將轉向品質競爭。
3. 風險提示:深圳43.2%二手房源漲價,但整體漲幅有限,說明業主試探性調價居多,市場并未進入狂熱期。
個人建議:自住剛需可擇機入場,但避免追漲“網紅盤”;投資者需警惕政策變動,優先選擇人口凈流入、產業強勁的城市。
六、樓市進入新周期,理性比跟風更重要
這場“止跌回穩”的背后,是政策、供需、預期的多重博弈。對于普通人而言,與其糾結“買不買”,不如問自己“需要什么樣的生活”。畢竟,房子終歸是容器,生活才是內核。
互動話題:你覺得這波回暖能持續嗎?你會選擇現在買房還是繼續觀望?評論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