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停車場,我與詹姆斯交換了駕駛感受。剛從M5上下來的他臉上帶著笑容:“這臺車總會給我?guī)硎阈判模D向和兩個前輪的表現(xiàn)細致精準,”他興奮地說道。“盡管可變速比轉向系統(tǒng)和后輪轉向系統(tǒng)同樣有所貢獻,但我真的喜歡M5那種僅靠手腕就能操控的感覺。如果你有需求,它會立刻全力以赴,配合電動機的加持,在出彎時就像剛發(fā)射的火箭一樣。唯一能讓你意識到車身非常寬大的因素,是你的感覺。”
那么RS6呢?“它比我試駕過的任何一款RS6都易于操控,”詹姆斯說。“但方向盤在剛出彎心時有點輕飄飄的,沒有寶馬那種立刻接管操控的穩(wěn)重感。后輪轉向的表現(xiàn)稍顯激進,但這對我來說并不是問題。”對那些正在關注M5和RS6并且想著“我想要的就是這樣的車,但我不想為大排量燃油車支付高額稅費”的人來說,保時捷Taycan理所當然是最合適的選擇。
Taycan在2024年初進行了升級改款,關鍵內容包括更強的動力、更快的加速,容量增加了12千瓦時的新電池和由此帶來的更長的續(xù)航里程(續(xù)航里程一直是Taycan的短板),以及更快的單位時間內充電速度(320千瓦,比之前增加了50千瓦)。此外,Tycan還集成了非常實用的充電規(guī)劃功能,可以幫助車主優(yōu)先選擇功率超過150千瓦的快速充電樁。
我們測試的Turbo版本的最大功率達到了650千瓦,并可持續(xù)10秒之久—— 這意味著幾乎可以隨時調用,續(xù)航里程達到了557公里(WLTP)。與之前一樣,Taycan搭載了兩臺電動機、全輪驅動系統(tǒng)以及后軸的兩速變速器。
TaycanTurbo基礎售價與增加了選配的M5和RS6價格相近,但我們測試的這臺Taycan因為加入了額外選項,使得價格貴了不少。在這些選項中,后輪轉向和主動駕駛控制系統(tǒng)對駕駛體驗的影響最大,后者結合了空氣懸架和電機控制的減震器,可以主動消除車輛的俯仰和側傾。Taycan舒適、支撐性良好的座椅位置較低,為駕駛者提供了完美的駕駛姿勢。低矮的發(fā)動機罩襯托出寬闊的視野,而直徑較小的方向盤則立即營造出競速駕駛的氛圍。在方向盤右側輻條下方,是像衛(wèi)星一樣懸浮在那里的精致小巧的駕駛模式控制器,扭轉幾下就可以完成設置,遠比奧迪和寶馬方便。
在詹姆斯看來,在低速行駛過程中,Taycan是三輛車中感覺最穩(wěn)重的,但當我駕駛它在連續(xù)的彎道上時而暢游時而加速,其整體操控表現(xiàn)卻極為出色,就像是在雪野上飛奔的雪橇。
Taycan的方向盤操控精確得像冰冷的手術刀,能夠確保你完美地控制車頭的指向,而那些讓M5感到棘手的細小瑕疵對它的底盤來說根本不是問題。與此同時,你能明顯感覺到前輪軸上承載的重量微乎其微,而大部分重量都集中在兩軸之間較低的位置——要想獲得更大的G值,你可能需要一臺離心機。
Taycan的后輪轉向系統(tǒng)表現(xiàn)得自然流暢,以至于我根本察覺不到這一系統(tǒng)參與工作時造成的輕微扭動。你能感受到的,只有整車的靈活性。主動駕駛控制系統(tǒng)也非常出色,在運動模式下能夠讓車身在轉彎時微微傾斜,同時在加速和制動時卻能保持車身平穩(wěn)。很多車在應對這樣的情況時會表現(xiàn)得如模擬器一般生硬,但Taycan則銜接得絲滑般流暢。
Taycan方向盤精確得像冰冷的手術刀,能夠確保你完美地控制車頭的指向。
Taycan的底盤在幾乎所有情況下都表現(xiàn)得鎮(zhèn)定自若,但最終攻破它不敗金身的,是一段因地基沉降而起伏顛簸的公路。盡管Taycan勉強應付了第一波沖擊,但隨后便顯得力不從心,直到最終因為車身升降太過激烈而觸底,直接撞上了后部的限位塊。顯而易見,這段路對其他兩輛車來說同樣具有挑戰(zhàn)性,但最終“失守”的,只有Taycan。
“在接近極限狀態(tài)之前,Taycan的操控表現(xiàn)非常出色。而一旦到達極限,它的面具便會被撕破,車身的重量感在這一刻會完全暴露出來,”詹姆斯表示。“而RS6和M5,尤其是后者,在極限狀態(tài)下卻能更好地保持整體的出色表現(xiàn)。”
我們也一致對Taycan的剎車踏板持有保留意見,因為它模糊的腳感令人緊張。在一次緊急剎車的過程中,我們的另外一位同事皮爾斯·沃德甚至一度以為自己誤踩了加速踏板、他所駕駛的Taycan即將倉皇地沖出道路之外。總之,這種柔軟的腳感讓我們每個人都感到不安。
這確實令人遺憾,因為Taycan在底盤承擔更多駕駛負擔時是最具駕駛樂趣的,而在這種情況下,制動踏板的可靠性則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與此同時,當我更多依賴電動機在曲折路段中保持速度時,我始終能夠準確地了解電動機還有多少儲備能量供我調用。
這一切的結果就是,在過彎時,我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行程范圍內操控加速踏板,當然也導致了那種在駕駛汽油車時讓人熟悉的互動感的缺失。盡管貌似微乎其微,但這種缺失的感覺的內涵卻極為豐富,它包括壓榨極限動力,通過快速換擋來為即將到來的情況做好準備,感受那種發(fā)自內心的緊張感,感受路面?zhèn)鱽淼募毼⒛Σ?hellip;…
而在駕駛Taycan過彎時,你只有兩種感官上的選擇。先是蜻蜓點水般地踩上幾下,然后一腳油門到底。在之后幾秒鐘時間里把自己變成“過山車”的乘客,體驗那種令人不寒而栗的刺激感。可惜的是,對我來說,那種新鮮感很快就消退了。
我們都欣賞Taycan,并且非常享受它所提供的駕駛樂趣,但當我們最終聚在一起討論三輛車的最終排名時,它似乎并不占優(yōu)勢。
最終的裁決,尋找中間點
將Taycan Turbo與這些燃油動力的標桿車型對比,對它來說無疑是一次壓力測試,好在它的表現(xiàn)堪稱優(yōu)秀:外觀出色,做工精良,在駕駛過程中展現(xiàn)了保時捷獨有的敏捷性和細膩感。同時,經(jīng)過改進的經(jīng)濟性、更大的電池和更快的充電速度,彌補了Taycan此前最大的弱項。然而,這還不足以說服我們。650千瓦的強勁動力固然具有壓倒性優(yōu)勢,但我們渴望的是更深度的駕駛互動。而在極端情況下,它最終難免會從操控出色陷入束手無策的尷尬境地。
盡管對那些希望通過新能源車購車優(yōu)惠政策,而省下一筆不小開銷的用戶來說,這可能無關緊要,但在一個公平的競技場上,Taycan只能屈居第三。
鑒于我們的評判標準是以性能表現(xiàn)為主,因此,如果讓一輛不能以全心投入駕駛的車戰(zhàn)勝對手,從而獲得終極大獎就顯得有些荒謬了。因此,奧迪排名第二。RS6的外觀設計或許更令人愉悅,駕駛艙帶來的感覺更為穩(wěn)重、優(yōu)雅,它的V8發(fā)動機也比M5更具個性。此外,由于它的重量降低了數(shù)百千克,行駛在道路上顯得更加緊湊,轉向更為細膩。
采用了馬牌輪胎、選裝了Dynamic Ride Control懸架系統(tǒng)的RS6,操控上動感十足、信心滿滿,并在底盤控制與舒適性之間找到了更好的平衡。但M5卻將“性能”的概念提升到了一個新的維度。M部門為其V8發(fā)動機加入電氣化系統(tǒng),令它有能力營造出更為激進的駕駛體驗——其高轉速的狂野表現(xiàn)讓Taycan顯得維度過于單一,讓RS6顯得稍嫌底氣不足。
即使是在較為保守的模式下,它的底盤也能與RS6的全天候安全性能的表現(xiàn)媲美,并且更顯得鎮(zhèn)定自若。而在4WD Sport和后驅模式下,它還可以提供更高的靈活性和可調節(jié)性。M5的可變速比轉向系統(tǒng)和全輪轉向系統(tǒng)比奧迪的類似硬件整合得更為自然流暢,反應迅速且又不過于敏感。
在我們進行的大腳油門測試中,M5的平均油耗為百公里17.42升,但別忘了,它還有著超過48公里的純電續(xù)航里程,并且可以在行駛過程中完成電量的再生。在日常充電情況時,其表現(xiàn)不凡的經(jīng)濟性能方面的優(yōu)勢更是顯而易見。很少有車輛能夠有如此全面的表現(xiàn)。因此,M5勝出。
1st 寶馬M5
太大,太重,但卻能將出眾的性能和不可思議的操控完美結合。
2nd 奧迪RS6
看上去平凡如家用車,卻深藏一臺V8發(fā)動機并且熟諳挑逗駕駛者神經(jīng)之道。
3rd 保時捷TAYCAN TURBO
經(jīng)濟性和操控靈活性悉數(shù)提升,可惜的是,它在競速時不像對手那么愛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