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新進展:首款合作車定檔2026,諜照曝光引熱議
廣汽與華為的“GH項目”近日迎來關鍵節點。據內部人士透露,雙方合作的首款車型計劃于2026年上市,定位30萬級豪華智能新能源車,主打高端市場。與此同時,諜照顯示一款搭載華為高階智駕系統(乾崑ADS 3.0)的MPV車型已進入路測階段,車頂激光雷達和鴻蒙座艙配置引發消費者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廣汽傳祺近期發布的“傳祺向往”M8乾崑系列雖搭載華為智駕技術,但并非GH項目產品,這意味著雙方合作將分為“技術授權”與“聯合造車”兩條路線并行。
二、合作背景:八年分合,廣汽為何“低頭”?
廣汽與華為的合作始于2017年,但曾因“靈魂論”(主導權爭議)兩度擱淺。2021年的AH8項目從“聯合開發”降級為“供應商模式”,最終無疾而終。然而,2024年廣汽銷量暴跌20%、凈利潤縮水超80%的殘酷現實,迫使這家老牌車企重新擁抱華為。
數據說話:
- 2024年廣汽銷量200.3萬輛,同比下滑20%;凈利潤僅8-12億元,同比暴跌73%-82%。
- 對比之下,華為深度合作的賽力斯2024年銷量42.69萬輛,同比增長183%,市值一度突破2000億。
廣汽新任董事長馮興亞直言:“智能化轉型已刻不容緩。”其主導的“番禺行動”計劃明確提出,2027年自主品牌銷量需占比60%,挑戰200萬輛目標。與華為合作,正是這一戰略的核心抓手。
三、模式創新:CAI模式能否破解“靈魂之爭”?
此次合作被定義為“CAI模式”(中國車企+ICT企業),華為深度介入研發、供應鏈甚至品控,而廣汽主導資金、生產和渠道。前江淮董事長左延安評價:“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優勢互補,車企的制造經驗+華為的智能化能力,可能顛覆行業格局。”
與傳統模式對比:
- HI模式:華為僅提供技術方案,車企主導權強(如北汽極狐)。
- 智選模式:華為深度參與產品定義與銷售(如問界)。
- CAI模式:雙方股權綁定(GH公司注冊資本15億),從研發到生態全面融合。
這一模式試圖平衡“技術依賴”與“品牌主權”。廣汽強調“主導者角色”,而華為則輸出智能化全棧能力,包括乾崑智駕、鴻蒙生態及供應鏈資源。
四、行業影響:價格戰下的“技術突圍”
202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預計增速30%,但惡性價格戰與供應鏈內卷持續加劇。廣汽華為合作若成功,可能為行業提供兩大啟示:
1. 技術溢價取代低價競爭:30萬級高端車型瞄準利潤市場,避開10-20萬價格紅海。
2. 跨界聯盟對抗同質化:左延安指出,單一技術(如智駕)成熟后將喪失競爭力,車企需通過多元合作打造差異化。
五、觀點:合作能否成功?三大關鍵挑戰
1. 主導權博弈:歷史矛盾顯示,廣汽對“靈魂”的堅持與華為的強勢風格仍需磨合。
2. 市場接受度:30萬級市場已有理想、蔚來等強敵,新品牌需突破用戶認知。
3. 華為資源分配:華為同時與賽力斯、奇瑞等車企合作,廣汽能否獲得足夠支持存疑。
個人預測:若首款車型在智駕體驗、品牌營銷上形成差異化,2026年或成廣汽翻身關鍵年。但若合作再度生變,廣汽恐難逃邊緣化命運。
結語
華為與廣汽的“二次聯姻”,是傳統車企智能化轉型的縮影,也是中國汽車產業從“單打獨斗”邁向“生態共贏”的試驗田。這場合作能否改寫市場格局?答案或許在2026年揭曉。
互動話題:你認為華為的“技術賦能”能幫廣汽逆襲嗎?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