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電腦40多年,咱見證了電腦移動存儲介質的巨變:磁帶→磁盤(5吋和3.5吋)→光盤(CD和DVD)→U盤(普通和固態)、移動硬盤(機械和固態)和SD卡(包括cf卡)等。
記得咱最早接觸的Sharp PC1500袖珍電腦配有CE一152磁帶機(用小磁帶的那種),可將袖珍電腦輸出的結果存入磁帶中。但若要將數據寫入磁帶或從磁帶中調出數據,磁帶需倒來倒去,定位十分麻煩。咱僅試著玩了幾次就放棄了……
早期的電腦用得最多的存儲介質是磁盤,從5吋軟盤至3.5吋軟盤直至最終淘汰,前后估計總共用了十多年之久(或更長)。
最早的軟盤有5吋大,單張容量360k(低密)→720k(高密)→1.2M(…)。記得咱曾保留了一張夾在書里,但尋尋覓覓一直未能找到。
這3.5吋1.44M/張的軟盤咱倒是留存了一大堆:有新的尚未用過的,也有存儲了數據(軟件和資料)。涵蓋了當時的好多品牌,也留存了DOS直至WIN95和WlN98(初期)的好多記憶。
記得當年DOS(磁盤操作系統)的安裝盤,無論是英文版還是中文版(記得是DOS6.2),都是一張3.5吋的軟盤。
常用的數據庫軟件dBASE的安裝也只需一張3.5吋的安裝盤……
最初的視窗操作系統(記得好像是3.2)則需7張盤,一張拷完,系統會有提示插入下一張……搗鼓下來,當年從DOS到完成安裝WⅠN3.2,半天的時間就稀里糊涂地過去了。但當長期面對黑乎乎的DOS界面的你,在首次看到親手安裝成功的電腦圖形操作界面時,心情別提會多么的激動……
到了WlN95~98時代,這安裝盤雖已是光盤,但這安裝啟動盤還得求助于1.44M的3.5吋軟盤!(見附圖)
聊軟盤,咱暫且就聊這么多……
玩電腦,當年咱亂化錢買得最多的當屬光盤:系統、軟件、游戲、英語……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光盤市場曾是各個電腦城最熱鬧的地方,盜版光盤的15元(或更貴)一張,正版的則十分昂貴(如殺毒軟件,單張百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