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主流顯卡廠商的命名規則詳解,以 NVIDIA、AMD為例
一、NVIDIA 顯卡命名規則
該圖截取自小紅書數字仿生羊
1. 消費級顯卡(GeForce 系列)
命名格式:前綴 + 代數 + 性能等級 + 后綴
前綴:
GTX:傳統光柵化顯卡(如 GTX 1660)。
RTX:支持光線追蹤和 DLSS 的顯卡(如 RTX 4080)。
代數:前兩位數字代表代數(如 4080 為第 40 代)。
性能等級:代數相同時后兩位數字越大性能越強(如 4060 < 4070 < 4080)。
后綴:
Ti(Titanium):加強版(如 RTX 4070 Ti)。
Super:小幅升級版(如 RTX 2060 Super)。
Max-Q:筆記本低功耗版本(如 RTX 3080 Max-Q)。
2. 專業級顯卡(Quadro / RTX 系列)
命名格式:系列 + 代數 + 性能等級
RTX Axxxx(如 RTX A6000):針對工作站設計,支持專業圖形渲染。
Txxx(如 T1000):入門級專業顯卡。
二、AMD 顯卡命名規則
1. 消費級顯卡(Radeon RX 系列)
該圖截取自小紅書數字仿生羊
命名格式:系列 + 代數 + 性能等級 + 后綴
系列:
RX:主流游戲顯卡(如 RX 7900 XTX)。
R9/R7/R5:早期代數型號(如 R9 390)。
代數:
前面的數字代表代數(如 7900 為第 7 代 RDNA3 架構)。
性能等級:
同代數下后面的數字越大性能越強(如 RX 7600 < RX 7700 XT < RX 7900 XTX)。
后綴:
XT:增強版(如 RX 6700 XT)。
XTX:旗艦級增強版(如 RX 7900 XTX)。
M:移動版(如 RX 6800M)。
2. 專業級顯卡(Radeon Pro 系列)
命名格式:Pro + 代數 + 性能等級
Pro Wxxxx(如 W6800):針對設計、渲染等專業場景。
三、常見命名誤區
1. 代數≠性能:新一代中端卡可能不如前代旗艦(如 RTX 4060 < RTX 3080)。
2. 后綴差異:
Ti(NVIDIA)> XT(AMD)> 無后綴。
Super(NVIDIA)性能介于標準版和 Ti 之間。
3. 顯存容量誤導:顯存大≠性能強(如 RTX 3060 12GB 性能弱于 RTX 3070 8GB)。
四、選購技巧
1. 看前綴與代數:優先選擇支持新技術的型號(如 RTX 40 系的 DLSS 3.0)。
2. 對比性能等級:同代顯卡后面數字越大性能越強(如 RX 7700 XT > RX 7600)。
3. 注意后綴:Ti/XT/XTX 代表性能提升,Max-Q/M 為筆記本專用。
以上僅從命名方面簡單了解顯卡的性能水平,具體可看以下天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