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7日,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央視財經《醇氫汽車:新能源,新選擇》節目中,正式揭曉了全球首創的“超醇電混”技術,宣布年內將推出兩款搭載該技術的全新車型(一款轎車、一款SUV)。這一技術突破不僅實現了甲醇與汽油在同一燃料箱內的靈活配比混合,更以“可醇、可電、可油”的多元能源兼容性,直擊用戶痛點,為新能源汽車市場注入全新變量。
---
一、技術突破:破解甲醇應用四大世界難題
1. 燃料兼容性與智能調配
吉利“超醇電混”技術通過智能燃料配比系統,可根據溫度、路況等條件動態調整甲醇與汽油的混合比例。例如,在低溫環境下自動提高甲醇比例以優化冷啟動性能,而在高溫或長途場景中則優先使用汽油或電能,實現能源效率最大化。甲醇作為清潔燃料,碳排放量較傳統汽油降低42%,且價格僅為汽油的1/3至1/2,單次加注10升甲醇僅需20余元,每公里出行成本不足0.3元。
2. 耐腐蝕與低溫適應性
甲醇因腐蝕性和溶脹性長期阻礙其商業化應用。吉利通過20年研發積累,攻克了關鍵材料耐腐蝕、密封件抗溶脹、發動機耐久性及低溫冷啟動四大技術壁壘,開發出全球首款熱效率達48.15%的甲醇發動機,并實現零下40℃環境下穩定啟動,徹底解決高寒地區新能源車續航衰減問題。2025年哈爾濱亞冬會期間,吉利350輛醇氫混動汽車已作為官方用車,驗證了其極端環境下的可靠性。
3. 全域能源生態協同
吉利構建了“制-運-儲-用”全鏈條甲醇生態體系,覆蓋綠醇制備、加注網絡建設及車輛應用。截至2024年,其甲醇汽車已推廣至全國12個省份、40個城市,累計行駛超200億公里,形成從實驗室到規模化落地的閉環。
二、市場布局:從B端到C端的戰略躍遷
1. 網約車與賽事服務試水
2025年1月,吉利向哈爾濱交通集團交付1500輛第四代帝豪醇氫電混汽車,創下全球最大規模甲醇網約車交付紀錄。該車型搭載20種智能混動模式,兼具低醇耗(百公里9.2L)與高經濟性,成為北方高寒地區替代純電車型的首選。亞冬會期間,這批車輛還將承擔火炬傳遞、禮賓接待等任務,首次實現甲醇汽車服務國際頂級賽事。
2. C端車型的顛覆性定位
吉利即將發布的兩款“超醇電混”新車,覆蓋轎車與SUV品類,首次將甲醇技術從商用領域拓展至私人消費市場。新車支持甲醇、汽油在同一油箱內任意比例混合,用戶可根據區域能源價格差異自由選擇燃料,打破傳統新能源車對單一能源的依賴。李書福強調,此舉旨在“讓綠色出行不再受限于基礎設施”,通過技術降本推動甲醇汽車進入10萬-20萬元主流價格帶。
---
三、行業沖擊:重構新能源競爭邏輯
1. 對純電與插混市場的分流效應
甲醇混動技術兼具環保性與能源靈活性,尤其在充電設施不足或低溫地區,其優勢顯著。例如,哈爾濱冬季純電動車續航縮水50%以上,而甲醇混動車憑借燃料加注便捷性,可無縫銜接補能需求,直接沖擊純電車型市場份額。
2. 倒逼能源基礎設施升級
當前甲醇加注站覆蓋率仍是短板(全國僅40城布局),但吉利已啟動與地方政府合作,計劃在哈爾濱等城市率先建設完善加注網絡,并推動甲醇納入國家能源戰略。若政策支持到位,甲醇或成為繼電能、氫能后的第三極新能源選項。
3. 全球碳中和路徑的新樣本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甲醇生產國(年產超6000萬噸),推廣甲醇汽車可減少原油進口依賴,助力能源結構轉型。吉利技術路徑若成功,或為印度、北歐等高甲醇產能國家提供可復制的減碳方案。
---
四、挑戰與爭議:消費者的三重疑慮
1. 補能便利性困境
盡管甲醇加注成本低廉,但當前加注站數量遠少于加油站,用戶可能面臨“有車無站”的尷尬。吉利回應稱,正通過“以車帶站”模式,優先在網約車密集區域布局,逐步擴大覆蓋。
2. 購車成本與長期收益博弈
甲醇汽車因特殊材料與工藝導致制造成本較高,初期售價或高于同級燃油車。但以年均2萬公里計算,用戶3-5年即可通過燃料差價收回溢價,長期經濟性顯著。
3. 安全認知與市場教育
公眾對甲醇的毒性、易燃性存在誤解。吉利通過央視節目、亞冬會示范運營等渠道強化科普,強調其燃燒后僅生成二氧化碳與水,且泄漏檢測系統靈敏度是國標的10倍,安全性優于汽油。
結語:一場能源革命的“破冰實驗”
吉利“超醇電混”技術的商業化,不僅是車企的技術突圍,更是一場關乎能源主權與碳中和目標的戰略實驗。若甲醇汽車能突破基礎設施與認知瓶頸,中國或將從“新能源跟隨者”躍升為“規則制定者”。正如李書福所言:“甲醇經濟的可行性已獲全球驗證,我們需要的是敢于打破路徑依賴的勇氣。”這場由油箱內甲醇與汽油的共舞引發的變革,或許正悄然改寫汽車產業的未來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