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汽車被稱為“新能源領域的豐田”,這一說法源于其在技術路線、市場定位和商業模式上與豐田汽車的戰略高度相似。盡管二者處于不同時代和賽道,但核心邏輯都指向“垂直整合+普惠造車”的底層思維。以下從五個維度解析這一類比:
一、垂直整合能力:掌控核心命脈
豐田以自研發動機、混動系統(THS)和精益生產聞名,零跑則通過全棧自研實現新能源核心技術的自主掌控:
- 三電系統:自研“海格力斯”電驅、CTC電池底盤一體化技術(量產效率提升25%),電池包成本比外采低15%;
- 智能駕駛:凌芯01芯片+Leapmotor Pilot算法,硬件成本控制在5000元以內(行業普遍超1.2萬元);
- 電子架構:國內首個中央集成式EE架構,減少30%線束長度,降低故障率。
這種“豐田式”的垂直整合,使其在2023年將整車BOM成本壓縮至行業平均值的85%,直接反映到終端售價(如C11增程版比同級競品低3-5萬元)。
二、普惠造車哲學:拒絕技術炫技
豐田堅持“夠用即合理”,零跑同樣聚焦實用技術創新:
- 增程技術路線:效仿豐田混動思路,C11增程版純電續航285km(行業平均150km),虧電油耗6.8L/100km;
- 配置取舍策略:全系標配前雙叉臂懸架、高通8155芯片,但取消激光雷達等冗余配置,實現“高端體驗平民化”;
- 規?;当?/strong>:2023年交付量突破14.4萬輛后,單臺研發成本攤薄至2300元(新勢力平均超5000元)。
這種“技術普惠”思維,使其主力車型價格帶鎖定15-20萬元(覆蓋60%新能源購車人群),與豐田卡羅拉、RAV4的燃油車定價策略如出一轍。
三、全球化野心:復制豐田出海路徑
豐田通過“本土化+高性價比”成為全球車企,零跑正加速復制這一模式:
- 技術授權:與Stellantis集團合作(類似豐田與比亞迪合作),收取每臺車10-15%的技術許可費;
- 供應鏈輸出:在東南亞建設KD工廠,電池包/電驅系統本地化率已達40%;
- 產品差異化:針對歐洲市場開發右舵版C10,續航提升至600km(滿足歐盟WLTP標準)。
2024年Q1海外銷量占比已達12%,目標在2027年實現50%出口占比,與豐田全球化戰略高度契合。
四、抗周期能力:穿越行業波動
豐田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逆勢增長,零跑在2023年價格戰中展現韌性:
- 現金流管理:通過“預售鎖單+按需生產”模式,庫存周轉天數僅23天(行業平均45天);
- 成本彈性:自研芯片使智駕系統毛利率達28%(依賴Mobileye的車企僅15%);
- 技術儲備:已儲備800V高壓平臺、半固態電池技術,但堅持“市場需求成熟再量產”。
這種“保守激進主義”使其在2023年行業普遍虧損時,毛利率逆勢提升至11.3%(超過小鵬的9.7%)。
五、生態布局:構建護城河
豐田通過電裝、愛信等關聯企業形成生態閉環,零跑正在新能源領域復刻:
- 能源網絡:自建800V超充站(充電10分鐘補能300km),布局光伏儲能;
- 后市場服務:電池終身質保+二手車保值回購(3年殘值率承諾65%);
- 數據閉環:用戶行駛數據反哺智駕算法迭代,降低研發邊際成本。
結語:新能源時代的“豐田范式”
零跑與豐田的本質共性在于:用制造業思維而非互聯網思維造車。通過掌控核心技術鏈、聚焦主流市場、建立成本護城河,在新能源混戰中開辟出“技術平權”的新路徑。2024年其單車凈利潤已突破8000元,驗證了“新能源豐田”模式的可行性。這種戰略或將重塑行業格局——正如豐田當年終結美國車企霸權一樣,零跑可能成為顛覆傳統豪華品牌定價體系的關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