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國露天煤礦無人駕駛礦卡數量進一步增長,商業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正在進行采煤運輸作業的無人駕駛礦卡車隊。
無人礦卡由于其在降本提效、節能降碳等方面的發展潛力和實際效果,近年來在國內市場需求量急速提升。2024年我國露天煤礦無人駕駛礦卡數量進一步增長,商業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科技公司、主機廠商、信息通信等多類型企業紛紛布局礦山無人駕駛領域。礦山大型化發展趨勢下,礦山企業對礦卡的“智能、高效、降本”需求進一步提升,為無人駕駛技術在礦山的落地應用提供更多機遇。此外,無人駕駛也完善了礦山的智能化基礎設備建設,為礦山后續的智能設計、智能巡檢、智能穿爆等其他數字化、智能化應用場景構建基礎。
電動化、大型化成主流
露天礦山運輸環節的用人、能耗和安全降本壓力大,對新技術、新方案的需求不斷增強。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2024年露天煤礦無人駕駛礦卡數量達到約2500輛,較2023年增長超120%。其中,增程寬體車占比58.6%,100噸級礦卡占比46.3%。
目前,國內礦山無人駕駛市場由易控智駕、中科慧拓和踏歌智行主導,三家公司都是科技企業,市占率合計近90%。而海外市場則有所不同,卡特彼勒和小松公司市占率超90%,兩者都是機械設備公司。另外,海外露天礦山無人駕駛雖然發展時間更長,但車輛總數少于中國。
“中國的礦卡多為寬體自卸車,噸位較小。海外的礦卡則基本都是100噸以上,200噸是絕對主力。而我國的寬體自卸車多為70噸左右。”易控智駕戰略副總裁林巧表示,當前融合智能化、電動化、大型化、國產化的100噸級礦卡正成為我國礦山的主流選擇。
近年露天礦山逐漸向大型化轉型,開采和運輸兩個環節密不可分,為適應挖機效率的提升,運輸車輛的噸位和續航也需要同步提升。但同時,油耗是礦山運輸環節最主要的成本之一,礦山大型化背景下,運輸成本進一步提升。“因此當前90—100噸載重的礦卡成為主流。同時結合電動化,不僅省油而且提高了國產化率。但與此同時,礦山的充電基礎設施、礦卡的三電系統仍需加強。”我國在運的無人駕駛礦卡中,完全無人占比55.3%,相當一部分礦卡仍無法實現常態化無人,特殊情況下仍依靠安全員介入。
生產能力進一步體現
近年來,《關于加快推進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礦山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等一批礦山相關指導政策接連發布,要求推進礦山信息化、智能化裝備的研發、應用和常態化運行,為礦山無人駕駛技術的創新升級提供了明確指引。同時,無人駕駛的感知、通信和定位等技術模塊不斷迭代,走向成熟應用階段,也為露天礦山無人駕駛落地推廣提供了支撐。
林巧表示,2023年之前,礦山企業更多將無人駕駛當作示范項目,但伴隨投運車輛不斷增多、相關技術持續完善,礦山無人駕駛的能力在2024年進一步體現。更多礦山企業對無人駕駛的信心提升,促進了相關技術落地應用。
以新疆天池能源南露天礦為例,該礦核定生產能力4000萬噸/年,自2020年11月引入無人駕駛。到2024年9月,該礦累計投放運行的無人駕駛車輛總數達370輛,占總運行車輛的比例過半,并實現多個車型迭代,涵蓋不同載重和動力的車型。相比有人駕駛,無人駕駛車輛單日單車運行里程提升約20公里、平均運行時間提高約1.5小時、運輸量增加約150立方米。
“我們預計,2025年全國礦卡落地數量大概率會超過5000臺,新增車輛的滲透率會達到20%以上。”林巧表示,2024年AI產業鏈實現了橫向和縱向的雙增長,AI增量的外溢將在2025年帶來更多新機遇。“例如我們開始為客戶提供礦區智能巡檢設備,智能化采圖設備也作為獨立產品提供給礦山企業使用。”
加速智能礦山建設
到2025年,我國千萬噸級大型露天煤礦智能化建設累計投入預計超過70億元。在露天煤礦多個開采步驟中,爆破工藝直接影響后續作業開展,采裝是露天開采中心環節,邊坡監測保障生產安全,和運輸作業一樣,不同環節都需要推進智能化建設。
有分析認為,當前露天煤礦更多從降低建設難度和提升展示效果的角度出發,智能測繪、透明地質、智能設計等分項,因技術難度大、見效周期長、聯系生產緊密、管理要求高,各礦有針對性開展研發和試驗的積極性不高、投入不足。
“無人駕駛礦卡正式運營前夕,礦方會對5G基站等基礎設施進行新增或升級改造,這在滿足無人駕駛礦卡運營的同時,也為礦山后續的智能化改造創造條件。”林巧指出,同時,無人駕駛礦卡不僅是車輛運行從有人駕駛到無人駕駛的改變,而是以礦卡為核心的全鏈條升級。
國能準能集團無人駕駛項目于2020年率先啟動,之后幾年間,該集團礦山5G網絡建設全面鋪開,為后續其他技術的引入提供基礎保障。準能集團黑岱溝露天煤礦相關負責人表示:“智能化先進技術的應用,消除了傳統險重作業崗位,帶動全礦員工積極參與建設,顯著提升了煤礦本質安全水平。通過以點帶面,帶動全礦智能化建設向設備遠程控制、綜合管控等多個領域延伸。”據了解,該礦目前正試點研發應用‘5G+無人卡車、遠控電鏟、智能化工程輔助設備、無人化鉆機’等,進一步提升煤礦裝備智能化水平,實現“單機裝備智能控制、多機裝備智能協同、區域無人化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