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擠壓強度與上月持平,三線城市擠壓效應顯著
隨著房地產行業的蓬勃發展與逐漸成熟,市場步入了存量房主導的新階段,二手房源日益豐富,為購房者提供了更多選擇。這一轉變自然對新房市場構成了競爭壓力,即二手房對新房市場產生了明顯的擠壓效應。然而,鑒于城市化進程的差異性和房地產市場的多元化發展階段,這種擠壓效應的具體表現因地而異,各不相同。之前的文章我們提到過,在研究購房者找房需求變化時,可以通過二手房擠壓系數來反映購房者在找房時對新房、二手房的偏好,從而間接反映了二手房對新房的影響程度。擠壓系數越大,意味著購房者對二手房的傾向性越強,也即二手房對新房的擠壓效應越強。
根據安居客研究院最新監測數據,6月份46城二手房擠壓系數平均為0.52,與上月持平。受二手房擠壓強度較大(擠壓系數在0.6以上)的城市有8個,分別為南通、秦皇島、咸陽、洛陽、徐州、宜昌、惠州和重慶。其余城市的二手房擠壓系數基本都在0.3~0.6,屬于中等強度擠壓。從不同能級城市的擠壓強度來看,一線城市(0.40)<二線城市(0.51)<三線城市(0.67)。其中,一線城市整體受擠壓程度相對較低,在0.3到0.5之間,上海最低為0.35;二線城市中,有4個城市二手房擠壓系數較高,其中南通最高達0.83;三線城市受二手房城市擠壓影響同樣比較顯著,擠壓系數平均為0.67,整體屬于高強度擠壓,其中0.7以上有4個城市,秦皇島最高,為0.81。
02?
半數城市擠壓強度減弱,對新房需求偏好增強
5月樓市政策密集出臺,國家層面率先推出5.17新政,隨后四個一線城市緊跟步伐,各自發布“5.17新政”。 在5.17樓市新政的影響下,多地降低了購房首付比例,并下調了商業貸款和公積金貸款的利率。這些政策降低了購房門檻,提高了購房者的支付能力,也提升了新房市場的吸引力。如上海非滬籍居民購房社保年限由5年降為3年,外圍地區最低降至1年,這在一定程度上放寬了購房條件,使得部分原本可能選擇二手房的購房者轉而考慮新房,從而減輕了二手房對新房的擠壓強度。
6月份,部分城市新房關注度顯著提升,二手房對新房的競爭壓力有所緩解。46城中,有20個城市(43%)二手房擠壓系數較5月減小,有8個城市基本持平,還有18個城市略有上升。其中擠壓變弱程度最大的為上海(-0.07),擠壓變強程度最大的為南通(0.07)。值得注意的是有幾個城市的二手房擠壓系數在近3個月呈持續上升態勢,意味著這些城市的二手房對新房擠壓效應在逐漸增強,不容忽視。這些城市包括惠州、常州、福州、南昌、天津、青島、成都、合肥、咸陽、呼和浩特。
在這里,我們以兩個極端案例來說明城市之間的二手房擠壓系數差異。上海是46城中擠壓系數最小的城市,且6月擠壓系數較5月下降了0.07,而南通則是46城中擠壓系數最大的城市,且6月擠壓系數較5月上升了0.07。主要原因在于,兩個城市的買房邏輯不同,即二手房客群和新房客群的重疊度不同。在上海,購買新房的客群和購買二手房的客群是兩撥不同的客群。如300萬買外環二手房的是首次置業純剛需上車客群,預算有限想要有個房又不想偏的離譜。300萬要想買新房,那就得跑遠點,去到金山、臨港等更為偏遠的外環外區域。若300萬還想買個學區房,往往只能考慮買個三、四十平的老破小。如果想要買個位置稍微好點的新房,那得準備至少600萬以上的預算。至于打算在內環市中心購房的客群,他們大多關注的是千萬以上的高品質改善型住宅。
一句話,你的預算已經決定了你要買的住房類型和能買的地段,且新房和二手房之間的替代性有限。相比之下,南通因近年城鎮化加速,城市擴張帶來了大量新房源,伴隨這一結果的是眾多產品類似、位置優越、性價高的次新房涌現,使得購房者在關注新房同時也關注周邊二手房,對新房市場構成明顯的競爭壓力。從南通最近5年市場供應情況來看,2019-2021年這三年是南通市場供應高峰,無論是宅地供應還是新房供應都處于較高水平,帶來的結果就是市場上出現大量房齡在5年以內的次新房,對新房銷售造成一定壓力。截至2024年5月底,南通市場上約7萬套二手房待售。今年1月以來,南通二手房成交連續5個月增長,5月成交2084套,同比增加29%,環比增長2.7%。相比之下,新房則震蕩波動,5月成交達到近一年來最高值后開始回落,6月成交587套,同比減少33%,環比下降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