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的 “江湖風云”
在高等教育的版圖中,“雙一流” 建設無疑是最為耀眼的戰略布局。自 2015 年啟動以來,它承載著提升中國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推動國家創新發展的重任,宛如一陣強勁的東風,吹遍了各大高校的校園。“雙一流” 建設旨在打破以往高校建設中的身份固化,通過動態調整機制,激勵高校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等多方面奮勇爭先 ,讓真正有實力、有特色的高校和學科嶄露頭角,邁向世界一流的行列。
江蘇,作為我國的教育大省,高等教育資源豐富,實力雄厚。在兩輪 “雙一流” 建設中,已有 16 所高校成功入選,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更是憑借深厚的學術底蘊和頂尖的科研實力,成為江蘇高等教育的 “雙子星”,在全國乃至國際上都享有盛譽。然而,在這片教育的沃土上,還有三所實力強勁的雙非高校 —— 江蘇大學、揚州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它們猶如蓄勢待發的黑馬,正向著下一輪 “雙一流” 的目標全力沖刺 ,其競爭態勢備受關注。它們各自有著怎樣的優勢與特色?又將面臨哪些挑戰與機遇?讓我們一同深入探尋。
江蘇高教 “三劍客” 登場
江蘇大學:綜合實力強勁的老牌高校
江蘇大學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 1902 年的三江師范學堂,在歷經南京農業機械學院、鎮江農業機械學院、江蘇工學院、江蘇理工大學等發展階段后,于 2001 年由原江蘇理工大學、鎮江醫學院、鎮江師范專科學校合并組建而成 ,如今已發展成為一所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大學,涵蓋工學、農學、理學、醫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教育學、歷史學、藝術學等 12 大學科門類 ,設有 27 個學院,98 個本科專業,在校生 40000 余人,其中研究生 13000 余人 。
在學科建設方面,江蘇大學成績斐然。工程學、材料科學、臨床醫學等 13 個學科進入 ESI 排名全球前 1%,工程學、化學、農業科學更是進入前 1‰。這些優勢學科不僅為學校贏得了聲譽,也為學生提供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在農業工程領域,江蘇大學擁有國家水泵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混合動力車輛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在農業裝備智能化、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
揚州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的 “多面手”
揚州大學的合并歷史頗具傳奇色彩,1992 年,揚州師范學院、江蘇農學院、揚州工學院、揚州醫學院、江蘇水利工程專科學校、江蘇商業專科學校等 6 所高校合并組建揚州大學 ,開啟了一段獨特的發展歷程。如今,揚州大學學科門類齊全,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交叉學科等 13 大學科門類 ,擁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 33800 多人,各類博、碩士研究生 15900 多人。
獸醫學是揚州大學的王牌學科,在 2023 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位列世界第二 。此外,學校還有農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等 15 個學科上榜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 ,農業科學、化學等 2 個學科進入 ESI 全球排名前 1‰,13 個學科進入 ESI 全球排名前 1% 。揚州大學注重學科交叉融合,以獸醫學、作物學、中國語言文學三大優勢學科集群為牽引,構建了四級學科生態體系 。在農業領域,學校打破學科和資源壁壘,建立起貫通育種、栽培、農機,乃至食品加工的全產業鏈學科群,相關成果累計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17 項 ,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南京工業大學:化工領域的 “扛把子”
南京工業大學辦學歷史可溯源于 1902 年創辦的三江師范學堂,2001 年由化工部南京化工大學與建設部南京建筑工程學院合并組建 。學校以工科為主,涵蓋工、理、管、經、文、法、醫、藝、教 9 個學科 ,擁有國家一級重點學科 1 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9 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 9 個,博士專業學位授予點 3 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 31 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點 21 個 。
化學工程與技術是南京工業大學的王牌學科,學校的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等 7 個學科進入全球基本科學指標(ESI)前 1%,其中,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 3 個學科進入 ESI 全球前 1‰ 。在化工領域,南京工業大學擁有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特種分離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臺,承擔了大量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在膜材料與膜過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眾多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為我國化工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
三校實力大比拼
學科實力:各有千秋
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三校的表現各有亮點。江蘇大學共有 30 個學科上榜,其中農業工程獲評 A-,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食品科學與工程等學科被評為 B+ ,展現出其在工科和農科領域的深厚底蘊。
揚州大學有 25 個學科上榜,獸醫學獲評 A-,化學、作物學、中國語言文學等學科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體現了其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多樣性 。
南京工業大學的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獲評 A,材料科學與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獲評 B+ ,雖然上榜學科數量相對較少,僅 16 個,但在化工領域的優勢十分突出 。
科研成果:你追我趕
近年來,三校在科研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江蘇大學承擔了大量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在農業裝備智能化、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擁有多項國家發明專利 。
揚州大學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17 項 ,在農業、醫學、人文社科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顯著,發表了大量高水平學術論文 。
南京工業大學在膜材料與膜過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眾多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承擔了多項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科研成果轉化率高,為化工行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師資力量:人才匯聚
江蘇大學匯聚了一批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專任教師 2700 多人,其中不乏國家級人才和省級教學名師 ,他們在教學和科研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揚州大學現有一支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專任教師 2900 多人,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 A 類入選者等一批高層次人才 ,為學校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
南京工業大學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 3 人,中國工程院院士 7 人,國家級人才 163 人次,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團隊 15 個,高級職稱人員 1500 余人 ,師資力量雄厚,在化工等學科領域的師資優勢明顯 。
沖擊雙一流的優劣勢剖析
江蘇大學:優勢與挑戰并存
江蘇大學在學科特色上優勢顯著,其農業工程學科在現代農業裝備研發、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等方面成果斐然,為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 。機械工程學科涵蓋多個方向,在汽車零部件制造、先進制造技術研究等方面處于國內前列,且與企業緊密合作,產學研成果豐碩 。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江蘇大學表現尤為突出,以超 9 億的合同金額在《中國科技成果轉化 2021 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中位居全國第 14 位,位列非 “雙一流” 高校首位 。學校通過成立技術經理人事務所,采用專職、兼職相結合的技術經理人制度,積極與各地科技部門及企業共建校地、校企合作平臺,開展科技成果、科技人才、需求對接等活動,采取 “三診模式” 挖掘、跟蹤、服務,解決不同類別的難題,最終實現成果的轉移轉化工作 。
然而,江蘇大學在沖擊 “雙一流” 的道路上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在學科布局上,其傳統工科優勢明顯,但新興工科如計算機、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發展相對不足 。在人才競爭方面,盡管學校擁有一批優秀師資,但相比頂尖高校,在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上存在壓力 。此外,江蘇大學所在的鎮江,城市經濟實力在江蘇省排名靠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校的發展資源和社會認可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