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先來一個靈魂拷問:2025年還有人買合資家轎嗎?
倘若將這個問題放在網上發起討論,相信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都表示否定,但如果從更有信服力的數據層面來看,合資品牌家轎的市場需求仍位居高點,翻閱國內10萬級緊湊型家轎銷量排名,前五名中合資品牌依然常年占據前三位置,實際上所謂的“老三樣”仍是年輕消費者青睞的熱門車型。
作為主打家用屬性的10-15萬級轎車,大部分用戶都來自首次購車的年輕群體,還有一部分則對駕駛樂趣有著較高需求,如果能擁有一臺充滿活力、樂趣又不失性價比的座駕,無疑能在繁忙的工作與生活中,更好釋放壓力找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除此之外,他們會合理評估自己的經濟實力,更要多方對比購車后的費用,如購置稅、保險費甚至殘值率,結合預算擇優選擇最能滿足自己需求的車型。
具體來看,徘徊在Top前幾名的車型都是“老朋友”,德系、日系與華系難分伯仲,大眾朗逸地位不用多說,曾經一度被調侃為“德原朗”的它是實實在在的中國特供;本田思域則是有著超過50年歷史的全球人氣車型,至今已經發展到第十一代車型,并且本田在車迷心中的地位無需多說;比亞迪秦Plus則是插混/純電細分市場的佼佼者,憑借混動技術近幾年異軍突起。三款產品都是選購時的必看車型,但一定還有不少朋友在它們之間猶豫不決,因此不妨讓我們擺上擂臺,看看2025年誰更值得選擇。
動力系統不僅是車輛的核心,更是決定駕駛體驗的關鍵因素,參賽的三款車型可以分為兩部分看,首先思域和朗逸都提供了純燃油版本,思域搭載的是1.5T發動機,最大功率134kW,朗逸搭載1.4T發動機,最大功率118kW,前者參數方面略勝一籌。
另一部分則是思域和秦Plus均提供了混動版本,思域搭載的e:HEV油電混動無需充電,但同樣可以獲得與秦Plus DM-i插電混動相近的油耗表現,并且動力性能不受電池SOC影響,而秦Plus DM-i更適合小范圍出行并自帶家充的用戶,只不過一旦電量剩余不多,那么動力性能與燃油經濟性將會大打折扣。
至于底盤部分,朗逸和秦Plus配備的都是后扭力梁式非獨立懸架,而思域多年來的一個賣點便是采用后多連桿獨立懸架,這組懸架結構不僅保證了行駛的平穩性,還有效提升了車輛的操控穩定性。
在實際駕駛中,無論是過彎還是變道,思域的車身姿態都能保持得更加穩定,即使在高速過彎和復雜路況下,底盤依然能夠給予車身足夠的支撐力,對于一些喜歡 “駕駛感” 的用戶來說,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車輛的行駛狀態和路況反饋。
有些人認為年輕人買車不用考慮空間,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年輕人經常有和家人朋友一起出行、結伴自駕游的場景,較大的車內空間可以讓后排乘客舒適地乘坐,不會因為長時間乘坐而感到擁擠和疲勞。
從外部尺寸來看,秦Plus的三圍尺寸是它們中最大的那個,尤其是接近1.5米的車身高度,讓它看起來似乎已經有點小SUV的即視感,但如果聚焦軸距這項指標,思域則以2735mmm力挽狂瀾,要知道對于傳統燃油車平臺來說,軸距仍是車內空間的根基。
除此之外,思域是同級中少有同時提供三廂版與HATCHBACK的車型,后者還有車迷們熟知的高性能版本TYPE R,難能可貴的是幾款產品均是在保持靈活空間布局前提下,盡可能為用戶提供出色的駕駛樂趣。
例如掀背式設計,后備廂開口更大且更高,在裝載一些體積較大、形狀不規則的物品時更加方便,搬運大型家具、自行車等,無需過多調整物品的放置角度即可輕松放入。
而朗逸與秦Plus均只有三廂版本,相對來說秦Plus的后排腿部空間更為出色,因為朗逸的后排地臺凸起稍高,中間乘坐略受影響,而秦Plus和思域的后排中間地板凸起較小,更能保證中間人的乘坐體驗。
在車輛設計中,內飾部分最能夠讓用戶感受到情感共鳴,而中控操作臺區域又是重中之重,三款車分別呈現了不同風格,思域的這套座艙設計相當帶感,尤其是帶有撥桿調節的空調出風口,配合蜂窩狀的橫向飾板,很能給駕駛者帶來運動車的氛圍。
智能化方面,三款車更多是提供日常必備的一些功能,只不過在體驗上有所不同,思域標配9英寸中控屏并帶有Honda Connect 3.0系統,朗逸配備8英寸屏幕支持CarPlay功能,秦Plus則搭載10.1英寸屏幕支持選裝,總體來說平分秋色各有優勢。
至于主被動安全配置,思域可以說是以絕對領先的優勢脫穎而出,本田一貫的高標準高要求,全系標配Honda SENSING系統,包括L2級輔助駕駛、主動剎車、車道偏離預警、前方防碰撞預警等等。
朗逸雖然在高配車型上搭載了L2級輔助駕駛,但相比思域還是少了車道居中保持、道路交通標識識別等功能,并不是“滿血版”的輔助駕駛;秦Plus則僅在頂配車型上搭載L2級輔助駕駛,想要全面體驗需要為此付出溢價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