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賣得好不好,直接反映了制造業的火熱程度。
其中,二手工業機器人貿易商能直接感知到供需兩頭的冷暖。這些貿易商長期收售國外“四大家族”的二手機器人,即ABB、庫卡(已被美的集團收購)、日本發那科及安川電機,為中小工廠提供“平替”。
不過,多名貿易商告訴南方周末,從2023年開始,“生意越來越難做了”。一方面,更具性價比的國產工業機器人崛起。另一方面,光伏能源、汽車制造等重要下游市場產能趨于過剩,企業對擴大生產線更為謹慎。
“我們從2008年開始做國內外知名品牌的二手機器人,2023年開始明顯感到行業走向下坡,因為國產工業機器人崛起、加上做二手的人越來越多。”安徽一家二手工業機器人貿易商告訴南方周末,設備行業也卷起了“價格戰”,交付期短這一優勢在價格面前,顯得微不足道。
正是2023年,國產工業機器人實現了“逆襲”。根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統計數據,2023年國產工業機器人的內外資市場份額達到52.45%,從銷量上首次實現對外資品牌的反超。
2024年,下游行業的景氣度下滑和“價格戰”傳導至工業機器人端,行業普遍承壓。
在“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兩新”(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發力下,工業機器人產能是否會拾級而上?
南方周末采訪多個制造業上下游工廠發現,政策刺激固有積極影響,但訂單才是影響行業發展的根本。
隨著制造業工廠在海外搶訂單,工業機器人行業和二手貿易商也跟隨著敲開國際市場的大門。
“貿易形勢緊張對我們來說是有機遇的,產業鏈加速外遷,對工業設備的需求更大。”一家制鞋設備工廠外貿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
凡誠在東莞的倉庫里堆放了大量二手工業機械臂。受訪者供圖
國產替代“四大家族”
“大量二手KUKA便宜處理:年底了越來越難了,像這種120公斤到600公斤的庫卡機器,都沒人要,放在倉庫好久了,有需要的老板可以評論私信我,最近便宜處理啊。”這是顧海在2024年12月4日于微信視頻號發布的一則視頻。
在顧海的視頻號里,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工業機器人,大多是機械臂,代替部分人工操作,能夠應用在搬運、碼垛、雕刻、點焊、焊接、切割機床等多個場景中。
這些視頻的宣傳點有時是機器的高性價比,有時是內部結構精密,有時則是處理功能強大,如一只機械手能扛起210公斤重的電機。
顧海是東莞市凡誠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市場負責人,工作之一是投放視頻,吸引客戶。
與新機一樣,二手工業設備面向的主要是制造業工廠。不過,二手貿易商的客戶主要是中小企業和集成商,前者因資金限制難以購買新設備,后者是幫工廠做整條產線設計的服務商,但工廠預算有限,便傾向于用知名品牌的二手工業機器人。
顧海入行的三年多,公司瞄準具備更高科技含量的智能制造機器人,發展勢如破竹,昆山和東莞兩地加起來人員規模過百,“這對于一個做二手的行業已經相當大了”。
在二手工業機器人的“江湖”里,國外“四大家族”長期占據半壁江山,顧海的視頻也多圍繞這四個品牌的產品展開。“(機器人)跟汽車不同,不是說你有了C1或C2駕照,就能開大部分品牌的車。機械臂的系統是不一樣的,中國工廠長期受‘四大家族’工業機器人的熏陶,可能整條產線上都是ABB,再重新用別的品牌比較麻煩,也不愿意去學,因此我們做二手的基本都做‘四大家族’。”
“四大家族”的機器人業務大都起步于1970年代,根據咨詢機構MIR睿工業數據,2023年“四大家族”市場銷量占比超過三成。但從2023年開始,顧海明顯感到,隨著國產新設備性價比的提升,其市場份額逐漸被擠壓,“國產機器人崛起,我們沒什么價格優勢,只有出貨速度快”。
MIR睿工業統計發現202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中TOP20的廠商中有10家是國產廠商,其中埃斯頓(002747.SZ)、匯川技術(300124.SZ)、埃夫特(688165.SH)進入前10。
廣東一家主營制鞋大型設備的公司,其負責人王惠鋆告訴南方周末,工廠生產的大型設備里,有的需要安裝機械臂,就要找工業機器人廠家購買。2023年以前,用的多為進口機械手,從2023年開始,企業采購了大量埃夫特的設備。
“現在國產機器人的精度不斷提升,我們測試后發現,設備性能表現穩定,基本不存在問題,除非是醫療等特別精密的領域。在算法優化和后續編程方面,國產機器人與進口產品相比也已幾乎沒有明顯差距,對我們來說可以實現替代。因此除非客戶有特殊要求,我們現在通常都會優先選國產機器人。”王惠鋆說。
顧海告訴南方周末,2023年以前,企業回收機器是“有底氣的”,一是不愁賣不出去,二是現金流源源不斷,即使“壓貨”也不著急。2024年,回收更謹慎,一段時間賣不出去的機器就得趕緊考慮降價。他透露,目前公司倉庫有五千多臺機器,但不知道這里邊“壓”了多少貨。
“之前只收國外機器,現在逐漸開始回收國內一些優秀品牌,如埃斯頓和埃夫特。這個不可避免,國產工業機器人越來越厲害了,我們也要順勢而為。”他說。
買家與賣家
二手機器人面臨的不僅是國產替代。從新機銷售來看,下游的景氣度下滑傳至機器生產商,整個產業鏈是唇亡齒寒的關系。
根據GGII披露的數據,202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約30萬臺,同比下滑5%左右,并預測202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競爭加劇,工業機器人整體市場銷量增速在10%以下。這也是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五年來首次萎縮。
前三季度,國產工業機器人廠商中,出貨量前四是埃斯頓、匯川技術、埃夫特、新時達(002527.SZ)。除了匯川技術,其余三家凈利潤均同比下滑。
以埃斯頓為例,上半年由于光伏等行業需求下滑,作為光伏行業自動化解決方案的主要提供商之一,它在該領域的銷售收入同比嚴重下滑。
根據IFR(國際機器人聯合會)2024年發布的《世界機器人報告》,汽車行業和電子/電氣行業是2023年工業機器人安裝量的前兩大行業,分別占比25%和23%。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24年汽車產銷穩中有進,但上半年產銷整體不旺,汽車業面臨庫存高、消費弱的困難。
二手工業機器人貿易商,能更直接地感受到水溫。
顧海透露,一般來說,工廠向貿易商出售工業機器人的原因主要是產線轉型升級和破產清算。他所在的企業2024年回收了很多來自破產汽車行業工廠的機器人。大型企業的設備則主要通過法院拍賣等途徑進行。
河北文安機床設備市場是全國最大的二手設備機床市場。在這里,做了20年沖床、鍛壓機床設備回收的任衛松告訴南方周末,他長期跟汽車工廠打交道,這幾年產業鏈上下游“蝴蝶效應”層層傳導——過去一年,他關注到淘寶和京東上的法拍工廠設備越來越多,“好多企業買的時候還是新機,但沒用幾個月,可能是接不到訂單,也可能是債務問題,就開始賣機器了。”
例如,正在掛網進行第13次拍賣的廣汽菲克破產清算案三井金屬愛科特(上海)管理有限公司固定資產-機器設備,在拍賣前就經歷了銷量的暴跌和高額債務,以致資不抵債。而在2023年,北京現代重慶分公司掛牌轉讓重慶市江北區魚嘴鎮現代大道18號土地使用權、地上建(構)筑物及相關設備等資產,轉讓底價為36.84億元。
過去,任衛松參與北京奔馳、吉利汽車的舊設備生產線回收,他觀察到,汽車行業設備更新淘汰較快,一般工廠是賣掉老化機器,更新生產線。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近日印發《關于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這是繼2024年“兩新”“兩重”政策以來,又一輪加力擴內需的行動。
之所以強調工業設備,是因為2023年末,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已超167萬億元,其中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在《工業重點行業領域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指南》里,各個制造行業的工業機器人換新都是重點。
2023年開始,深圳一家做智能家電OEM(原始設備制造商)的工廠——深圳市海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投入了大筆資金在惠州新廠房的設備購置、產線更新上。企業董事長秘書黃婷向南方周末透露,惠州廠房購置了全新的工業機器人,除了芯片貼片等精密操作板塊,其余部分全買了國產機器人。
“2024年整個廠房更新,我們有一部分申報了技術改造,大概三四百萬元,根據政策,這些機器能補貼10%到15%。”黃婷說,企業可以向省市區申請補貼,視補貼力度選擇申報區域。她表示,政策補貼對企業生產線自動化改造意愿影響較大,“如果有補貼我們肯定更愿意換機器人,否則可以先用人工進行生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兩新”作用下,2024年1-11月,國內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5.8%,增速比全部投資高12.5個百分點;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65.3%,比1-10月提高2.0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