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背景下,重慶正站在政治經濟發展的風口浪尖。2021年發布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定位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中的“第四極”,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并列,這標志著成渝地區在中國區域發展版圖上的重要地位得到官方確認。
從全國范圍來看,能夠成為繼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之后的又一經濟增長極的選擇并不多。東北三省和大西北由于經濟結構老化以及地理環境的限制,在競爭中顯得力不從心;而東南沿海部分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因此,成渝地區作為中國內陸唯一的“極”,其戰略意義重大,不僅承載著西部崛起的希望,也是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點。
聚焦到教育領域時,會發現重慶面臨著不小的挑戰。根據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重慶市內高等院校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尤其是一些重點大學如重慶大學,在第一輪雙一流評選中僅獲得自定資格,并受到了網絡輿論的關注。相比之下,四川省內的高等教育資源則顯得更加豐富,四川大學等六所高校入選了雙一流名單,其中不乏有成理(成都理工大學)和西油(西南石油大學)這樣的行業特色院校。這些學校在全國范圍內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對于吸引人才和技術創新有著積極作用。
盡管存在差距,但我們也應該看到,近年來重慶也在努力改善自身高等教育狀況。第二輪雙一流評選中,重慶大學雖然失去了自定資格,但是西南大學成功新增了教育學專業,成為了西南地區唯一一所擁有該專業的雙一流高校。隨著第五輪學科評估的到來,重慶的高校有望繼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盡管在教育資源方面存在差異,但這并不意味著重慶無法在未來的發展中取得突破。事實上,成渝兩地各有優勢,可以相互補充。例如,重慶作為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具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和物流樞紐功能;而成都在科技創新和服務貿易等方面表現出色。通過加強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兩座城市完全有可能攜手邁向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第四極”。
根據2024年的數據顯示,重慶市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約3.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成都市則實現了大約2.5萬億元人民幣的GDP總量,增長率為8.2%。兩個城市的強勁增長勢頭表明,成渝地區正在逐步成長為一個充滿活力且極具潛力的新經濟增長極。
綜上所述,雖然重慶在某些方面可能暫時落后于成都,但這并不妨礙它與其他城市一起為實現“第四極”的目標而努力奮斗。關鍵在于如何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