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受宏觀經濟環境和汽車消費行情影響,國內汽車市場中可謂失意者眾,得意者寥寥。到年中盤點時,不少車企拿出了各自在“細分領域”第一的成績單,但真正能夠做到在“行業第一”前不加任何定語,仍是冠軍的,依然只有比亞迪。
從站上新能源消費的風口到銷量“斷層式領先”,比亞迪看似一夜之間爆發但實則是厚積厚發。根據乘聯會數據,今年上半年,比亞迪以160.71萬輛的銷量成績拿下中國市場汽車企業與中國市場汽車品牌銷量的“雙料冠軍”,且與第二名均有不小的差距。
而從比亞迪自身銷量情況來看,相比2023年的124.8萬輛,比亞迪在2024年實現銷量同比增長28.8%,市場份額已經達到13.7%。
終端銷量大漲,市場份額持續提升背后,絕非某些業內人士所言“比亞迪只是踩中了新能源的風口才一飛沖天”這么簡單。持續扎根新能源賽道,長期投入技術研發,站穩中國市場后加速揚帆出海,才是奠定比亞迪“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導者”這一江湖地位的底層邏輯。
技術創新筑起競爭“護城河”
信奉“技術為王,創新為本”的比亞迪,之所以能在新能源賽道一騎絕塵,早期憑借的正是主打“油電同價”的DM技術大殺四方。而在新能源賽道站穩腳跟后,比亞迪再次通過技術迭代實現了“電比油低”的領先優勢。
當許多車企在發布會大講“技術課”,試圖讓用戶從工程師視角讀懂產品時,比亞迪卻用最簡單的“綜合續航2100公里+綜合油耗進入2L時代+9.98萬元起售”三大核心產品賣點,向所有人清楚地展示了什么才是大家最喜聞樂見的技術講解。
而在一項項創新技術背后,是身為第一名的比亞迪仍在不斷擴充著技術與人才魚池的空前努力:在研發投入和技術儲備上,比亞迪的投入同樣持續領跑。
今年一季度,比亞迪收獲了一份營收1249億元、歸母凈利潤45.69億元的“雙增長”財報,但更令人關注的卻是它在研發投入上的驚人數字。
數據顯示,比亞迪一季度研發投入達到106.11億元,同比增長70%,在行業內真正做到了比銷量更加“遙遙領先”:相比之下,排名第二的車企研發投入為39.51億元,只有比亞迪的37%。比亞迪為什么要將如此多的資金用于研發?
“最近這三五年的產品跟三五年以前的產品去比,跟外資、合資的同行去比,我們的產品確實是越卷越好。平均研發投入也比以前增加了2.5倍。”7月13日,在2024中國汽車論壇上,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又一次一語道破汽車市場“卷”的本質。比亞迪深知,中國汽車市場的“卷”不是向下競爭,而是在不斷督促所有車企向上拔節,提升行業整體的競爭力,從而在出征海外時擁有更強大的凝聚力。
“對普通消費者而言,電動車是一個群象不是一個具象。一個中國品牌在海外碰到的問題,對海外媒體和消費者而言,也絕不會認為這是一個企業的問題,而是中國汽車品牌的事情。”通過技術創新實現降本增效,帶動整個中國汽車產業不斷向前突破,從而真正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彎道超車”,是比亞迪在“卷”的表象背后真正追求的終極目標。
在第五代DM技術將混動油耗打進2L/百公里時代背后,是比亞迪率先量產的46.06%全球最高熱效率發動機將其變為現實。在特斯拉等車企早早放棄被認為“先天不足”的磷酸鐵鋰電池時,也是比亞迪通過不斷的試驗,不斷刷新磷酸鐵鋰的能量密度的上限。
正是因為有了比亞迪“刀片電池”,市場才有了更加經濟實惠的同時續航更長、能夠讓更多消費者輕松負擔的新能源車。因此,比亞迪銷量的“斷層第一”,背后真正的功臣是技術引導的產業升級。
盡管比亞迪并未將“科技平權”掛在嘴邊,但它已經用實際行動做到了這一點。
而在今年上半年,比亞迪也憑借在新能源技術領域的突破,又一次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在整個汽車行業中,只有比亞迪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所申報的項目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含金量遠高于汽車行業內部的技術評選,再次印證了比亞迪作為新能源汽車行業領軍者的地位無可撼動。
2024下半場,搭載最新技術平臺的車型也將在下半年陸續投放市場,進一步夯實自己的護城河,在水大魚大的“技術魚池”持續投入更多的養料,足以讓比亞迪在智能新能源賽道持續領跑。
揚帆出海開辟全新增長極
今年6月,比亞迪再度入圍「2024年凱度BrandZ最具價值全球品牌100強」,并以超百億美元的品牌價值,連續兩年上榜汽車品類TOP10。
而在2023年全球汽車企業銷量榜單中,比亞迪代表中國汽車以第九名首次進入TOP10榜單。種種跡象表明,比亞迪的雄心不只要在中國“奪冠”,更要在全球舞臺“揚名”。
對于如今已經占據中國汽車市場多數份額的自主品牌而言,第一階段的任務已經圓滿完成。接下來的任務卻更加艱巨: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中國消費者翹首以盼著,從中國走出一家與大眾、豐田等世界級汽車企業看齊的中國車企,而這也正是比亞迪的下一個目標。
既然目標是星辰大海,便只顧風雨兼程。為此,比亞迪已經在全球市場不斷加速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