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有頭有腳”的機器人在抓取、搬運、裝配、焊接等具體操作中,鍛煉自己的雙手協同能力;那邊,“能跑能跳”的機器人正持續穩定地跑圈,鍛煉自己的運動能力。1月21日上午,具身智能訓練場在位于上海張江的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國地中心)啟用,這是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100多臺異構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和類人形機器人進駐訓練場。
工程師正在訓練機器人。新民晚報記者陳夢澤 攝(下同)具身智能,通俗地說,是指將人工智能融入機器人等物理實體,賦予它們像人一樣感知、學習和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物理載體之一。
人形機器人正在加快步伐走進千行百業。在AI時代,人形機器人不僅擁有更聰明的大腦,還能具備更靈巧的身體,多才多藝且身兼數職。
它們能夠執行倒飲料、掛衣服、分揀藥品等多種任務,廣泛應用于工業、服務、醫療、農業、應急救援等多個領域。
人形機器人行業進步快速,但也面臨技術水平良莠不齊、企業各自為陣、重復建設等問題。不同于各自廠商建設的同一結構機器人,訓練場有各種不同結構的人形機器人,就好比一所學校,接收各種學生,老師則是相關工程師。記者在“學校”看到,“教室”有綜合運動訓練區、通用基礎抓取操作區、低精度和高精度雙手協同訓練區、技能泛化驗證區、未來技術展示區等。在不同的“教室”,機器人有不同的學習任務,有的在蹣跚學步,有的嘗試挑戰陡坡,有的能在標準400米跑道上連續奔跑;有的能做壓縮機管道的焊接,有的則在訓練裝配電子產品的零件。
智能搬運、智能質檢、零件安裝、水果采摘、家政服務、醫療助手……人形機器人要想商業化應用,需要海量的高質量數據來訓練和優化算法,通過大量試驗和場景訓練提高可靠性和精準性。訓練場則是采集數據和場景驗證的“試驗田”。比如,工程師能操控機器人做一連串的動作:在食堂里打菜,在汽車工廠里擰螺絲,在庫房里搬箱子……在“手把手”訓練的同時,所有數據都會上傳云端。工程師也能穿上動作捕捉設備,直接將人類動作遷徙至人形機器人,邊訓練邊采集數據,隨著大量動作捕捉數據的積累與分析,人形機器人的智能算法得以不斷優化。
訓練場將重點圍繞智能制造、民生服務以及特種作業等國家重點領域的場景應用,提高垂直領域場景的數據采集利用效率,降低數據重復采集成本,降低人形機器人產業化和規?;瘓鼍奥涞貞瞄T檻。目前,訓練場已實現單臺機器人每日采集軌跡數據500條以上,打通了數據采集、審核、存儲以及模型訓練、驗證、真機部署的完整數據閉環流程,打造了目前最大規模異構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數據集。
1月21日啟用的人形機器人訓練場由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建設,它是由央企牽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建而成。去年5月,它在張江啟動運營,目前已推出人形機器人開源公版機“青龍”、人形機器人開源社區,研發人形機器人“大腦”和相關數據集等,取得積極進展。
上海擁有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工智能人才和一批國際標準化專家。模速空間、機器人谷等世界級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已經在上海初具規模,上海在人形機器人及具身智能領域優勢明顯。
通過建設集技術研發、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平臺支撐于一體的共性服務平臺,上海打造虛實融合具身智能訓練場,加速應用落地、推動人形機器人與大模型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