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科創天府·智匯蓉城”電子科技大學灣區校友企業家懇談會在深舉行。粵港澳大灣區與成都兩地的校友企業代表紛紛到場參會,共話推動灣區和蓉城兩地互促互惠機遇。
圖據:成電高研(ID:uestc_sias)
深思實驗室主任、深思有形(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楊軍也是此次參會代表之一,他組建了深思實驗室,并孵化出了深思有形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了“研發在深圳,制造在成都”的產業發展布局。正是像深思有形這樣從高校走出來的創新成果、創新平臺、創新企業,形成了跨區域協同發展與創新合作的紐帶,不僅讓全國越來越多的高校創新成果紛紛來蓉轉化“生金”,還進一步提高了區域合作發展的能級。
校院地協同“搭橋”
科技成果來蓉轉化“生金”
高校作為人才的匯聚之地,不僅是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也是推動地方產業升級的關鍵力量。通過“市校合作”模式,加強產學研協同合作,科技成果轉化的全要素通道得以暢通,讓創新之果在成都“落地生金”。
來到四川天府新區興隆湖畔,創新創造的載體平臺拔節生長。在湖畔東北角,幾座充滿科技感的白色建筑矗立,格外耀眼。2022年,四川天府新區北理工創新裝備研究院(簡稱“創新裝備研究院”)在此“落子”。
院所落子,創新結果,一批硬核科技產品從“實驗室”走向“大市場”。走進創新裝備研究院,各類高科技產品映入眼簾,“毫米波雷達相當于物聯網時代的‘耳朵’和‘眼睛’,相較于傳統單視覺檢測手段易受天氣影響的缺點,毫米波有更強的穿透能力,其感知性能不受雨、雪、霧、光照等環境因素影響,能夠滿足交通全天時、全天候工作要求,可謂‘火眼金睛’。”創新裝備研究院智能網聯實驗室主任劉維維拿起一款由研究院自主研發的雷視感知一體機以及邊緣計算設備介紹著。
經過前期3年多的技術攻關,創新裝備研究院的科研團隊已完成從0到1的產品研發及小批量應用,接下來,將全力推動產品從1到N的市場推廣。“截至目前,我們的產品已應用在成都西博城部分道路以及河北部分高速公路。”在劉維維看來,加快成果轉化應用,也將為團隊后續技術迭代升級指明新方向。
談及未來產業化發展,劉維維充滿信心,而這份信心的底氣來源于成都這座創新創造之城。“成都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前景廣闊,不僅擁有中德智能網聯汽車四川試驗基地,還擁有齊全的產業鏈和良好的配套,為我們做技術研究及產業轉化提供了創新‘沃土’。”
不只有創新裝備研究院,隨著廈門大學四川研究院、四川天府新區西工大先進動力研究院等市校合作“新朋友”的落地,成都市先后建設“高校系”新型研發機構18家,其中12家獲批省級新型研發機構。
以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形式,搭建校地協同創新橋梁。“我們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域內外知名高校在蓉打造校地合作平臺,導入學校各類創新資源,開展研發攻關、孵化企業、引育團隊等,按照市場化方式設立項目公司參與運營新型研發機構,推動國有平臺公司、校友企業等社會資本共同組建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專注投資在蓉孵化項目。”成都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說道,這樣一來,從高校走出來的成熟創新成果,將在成都成長為“參天大樹”。
產學研提級“擴圈”
已與50余所高校院所開展創新合作
“近3年,在蓉落地成果轉化平臺約60家,組織100余項技術轉移項目,為成都企業實現新增銷售收入約350億元。”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正高級工程師、中國科學院大學成都學院副院長董微透露了這樣一組數據,它是成都“市校合作”模式成效的一個鮮明例證。
2024年9月,成都市先后與西北工業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牽手”再度合作,簽署市校合作協議,共同推進重點合作事項;11月,在“科創天府·智匯蓉城”科技成果對接活動上,成都市人民政府與香港城市大學簽訂市校戰略合作協議……隨著產學研合作的不斷升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朋友圈”也在逐漸成形。
隨著城市與高校的“親密無間”,成都“市校合作”成效斐然。截至目前,全市已與50余所高校院所開展合作,與22家國內知名高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聯合清華、北大等域外知名高校共建新型研發機構18家;聚集中科系、中核系等科研機構27家,引聚域外高水平創新人才團隊500余個、人才近4000人。推動清華、上交、中國科學院等域外高校院所孵化注冊成果轉化公司近400家。
值得一提的是,“市校合作”還帶來眾多溢出效應,越來越多的重大科技項目、成果“扎堆”來蓉落地。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克強團隊在成都高新區注冊的重大成果轉化企業——國汽智端(成都)科技有限公司,2023年建成投產當年公司營業收入5400余萬元,研發投入近億元,估值超4億元;楊軍教授團隊重大成果轉化企業——深思有形公司,2023年落戶新都區當年整體營收突破6000萬元;中國科學院硅酸鹽所研究員王現英團隊重大成果轉化企業——成都莒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彭州注冊,完成全國第一條量產級和標準化的綠氫電極產線,是四川省唯一報送國家能源局的氫能相關首臺(套)技術裝備項目,目前已簽約數千萬元訂單,估值達到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