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寒假到來,大學校園再次成為家長和孩子們研學旅行的熱門目的地。不少高校校內資源將對外“開放”,不僅提供了參觀校園的機會,也規劃了多樣化的精品路線。這個時候也是各大知名高校“曬家底”的時候,各種博物館、禮堂、體育館都拿出來了。同時,這個寒假,部分北方高校的冰場也陸續面向公眾開放,吸引了不少市民體驗冰上運動的樂趣。(中國之聲)
高校對社會開放,近年來越發普及。而在寒假語境下,高校開門迎客,又有了更便利的條件、更大的操作空間。毋庸諱言,在學期中間,高校還要考慮一個如何平衡“游客參觀和教學秩序”的問題。而在學生放假之后,類似的顧慮基本不復存在。學校“服務公共利益”的屬性,得以進一步體現。而從各地高校的實際表現來看,基本也是誠意十足,甚至不惜亮出家底、厚待游客。
寒假期間,高校對外迎客,無疑有著多方面的考慮。首先,這屬于是物盡其用,盤活閑置資源。放假后,高校的圖書館、體育館“一關了之”未免可惜,將之開放供更多人使用,有助于豐富文體設施供給,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除此以外,一些高校寒假向社會開放,也有“展示形象”“品牌推廣”的考量,從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種前置的“招生宣傳”。很多家長利用寒假帶著孩子奔赴“夢中情校”,他們值得高校熱情以待。
從教學模式切換到假期模式,高校所要思考的,不只是“對不對外開放”的問題,更應該厘清,如果開門迎客,要如何重新組織、妥善安排?一些高校雖然熱忱地打開校門迎接游客,卻沒有匹配足夠的人員進行運維,繼而導致真誠有余卻“體驗不佳”。某些高校以“留守值班”的狀態,來面對四面而來的大量游客,由此自然是狀況頻發。
高校寒假開門迎合,有些是象征性、有限度地開放,有些是深度的、全方位的開放。“開放”不僅是一種姿態,更應該指向完善的預案、有序的組織。當下來看,一些高校“對社會開放的項目、設施”越來越多,但是人員配置和管理能力,卻沒有及時跟上。就此而言,高校寒假對外開放,也應量力而行,盡可能地多開放值得肯定,能讓游客們“乘興而來,滿意而歸”,更考驗本事。